馬太福音第十六章
九.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一六1~12)
一六1 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代表兩個宗教教義的極端,他們一直以來都在神學上互不相讓。但他們現在卻化敵為友,為同一目標聯合起來,想要陷害救主。為了試探耶穌,他們請祂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或許我們不清楚這些人正企圖誘騙耶穌陷在妥協中。他們求耶穌從天上顯個神蹟,可能暗示指耶穌之前行的神蹟是出於那仇敵的。或者,他們想看看天空中超自然的神蹟,因為耶穌所行過的神蹟都是在地上的。他們心想,究竟祂能否行天上的神蹟呢?
一六2,3 耶穌繼續以天作主題,回答他們。當晚上天發紅,他們便預測到第二天必要晴。他們也知道如果早晨天發紅,又發黑,那天就必有風雨32。他們精於憑天色預測氣候,卻不能夠洞察這時候的神蹟。
究竟有甚麼神蹟?施洗約翰就是那位傳揚彌賽亞降臨的先知。預言所說瀰賽亞的神蹟正行在他們面前,是從來沒有人行過的。另一個這時候的神蹟,是猶太人公然拒絕彌賽亞,令福音傳到外邦人中間。這些預言全都成就了。可惜即或有鐵般的事實擺在眼前,他們對歷史卻毫無感覺,對成就了的預言也毫無反應。
一六4 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藐視站在他們當中的神兒子耶穌,向祂尋求神蹟,正顯出他們是屬靈上淫亂的世代。除了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看了。正如在十二章39節的註釋,約拿的神蹟是指到基督要在第三天復活。邪惡淫亂的世代要把彌賽亞釘死在十字架上,但神卻要使祂從死裏復活。凡拒絕降服在基督面前、承認祂為公義掌權者的人,他們將難逃滅亡的結局。
這段經文以不祥的語句結束:「耶穌就離開他們去了。」這句話所隱含的屬靈意思不言而喻。
一六5,6 耶穌的門徒渡到湖的東邊與耶穌會合,他們忘了帶食物。所以當耶穌提醒他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cs8時,他們還以為耶穌在說:「不可向這些猶太人求取糧食!」因為他們的腦裏只想凓食物,所以只能膚淺地按常理解釋耶穌的話,學不到當中屬靈的功課。
一六7~10 雖然那曾餵飽五千和四千人的主與他們同在,但他們還是擔心缺少糧食。因此,耶穌再次向他們提起這兩個神蹟。神要他們知道這個屬神的算法和豐富的源頭:給耶穌動工的東西分量愈少,得餵飽的人就愈多,並剩下更多的食物。雖然只有五餅二魚,但祂餵飽超過五千人;剩下十二籃食物。但當有更多的餅和魚,祂卻只餵飽超過四千人,只剩下七筐食物。若我們把自己有限的交給神,讓祂來辦,祂就大大的加倍數量。「在神那裏,微小的數目已經是很豐富的了。」
這裏的筐子33有別於前面所述餵飽五千人的籃子。這七個筐子比前者所述的十二籃更大。這裏要門徒學的功課是;我們既與那位擁有無限權力和資源的主相連,又何需憂慮肚腹之飢?
一六11,12 主耶穌說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這不是指麵酵,而是指邪惡的道理和行為。在路加福音十二章1節中,法利賽人的酵被形容為假冒為善。他們宣稱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上也抓緊神的話,然而他們的忠心順服不過虛有其表,內心卻是邪惡敗壞。
撒都該人的酵是指他們的理性主義。他們是那時代的理想自由主義者,就像今天鼓吹自由思想的人。他們建立了一套否定的論據,和提出許多信仰上的質疑。他們否定了天使和靈體的存在、肉身的復活、靈魂不朽壞和永遠的審判。如果容讓這不信的酵繼續存在,它便會像酵母一樣在麵團中擴散,遍佈每一角落。
拾.王預備祂的門徒(一六13~一七27)
一.彼得偉大的認信(一六13~20)
一六13,14 該撒利亞腓立比在加利利海北面約二十五哩,在約但河東面五哩。耶穌來到附近的村莊(可八27),這時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普遍被認為是耶穌傳道事工的高峰。直至這時,祂已經讓門徒真正認識祂的位格。既然完成了這個任務,祂現在便堅決地走向十字架。
祂先問門徒,瞭解別人對祂的身分有何說法。眾人的回答很參差,有人認為耶穌是施洗的約翰,有認為是以利亞,有認為是耶利米,也有認為是先知裏的一位。在一般人眼中,祂是上述當中的一位。祂是好人,但並非是最好的;祂很偉大,卻並非最偉大的;祂是先知裏的一位,但不是預言中的那位先知。這種看法不能叫他們真正知道耶穌是誰。他們對耶穌的認識含糊不清,讚美不過是徒然的,也預告他們日後怎樣對耶穌。如果換了耶穌是別人,那必然是個騙子,因為祂竟稱自己與父神同等。
一六15,16 因此,耶穌問門徒認為祂是誰。西門彼得作出了歷史性的回應,「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換句話說,耶穌是以色列的彌賽亞,又是神的兒子。
一六17,18 我們的主祝福巴約拿之子西門。一個漁夫無法憑凓天生的智慧見識明白神的身分。彼得明白,是因為父神給他指示。然而,神兒子還有重要的話對彼得說。所以耶穌補充說,「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門不能勝過他。」眾所周知,福音書中,沒有其他經文比這節更引起爭議的。有人問,「誰是磐石?磐石是甚麼?」由於彼得和磐石的希臘字相似,就引起了許多問題。其實這個字的意思是獨特的。首先,Petros 指石塊或碎石;第二,Petra 指磐石,如石崖。故此,耶穌是說,「……你是彼得(石塊),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祂不是說把教會建在石塊上,而是要建在磐石上。
如果彼得不是那磐百,那麼誰是那磐石呢?按凓上文下理看,便可找到答案。彼得認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而教會就是建立在這真理上。以弗所書二章20節教導說,教會是建立在耶穌基督身上,祂就是那房角石。該經文提到我們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但這根基不是指人本身,而是指使徒和先知教導關乎主耶穌基督的道理。
哥林多前書十章4節把基督形容為磐石。在這論點上,摩根作出了發人深省的提醒:
要謹記,耶穌正和猶太人談話。如果我們查閱整卷希伯來文聖經,便知道「磐石」從不用來比喻人,相反常常比喻神。所以,耶穌在該撒利亞腓立比的一番話,不是指把教會建造在彼得身上。耶穌不會疏忽比喻的用法。祂按凓舊有希伯來的解釋來用這些比喻,因為磐石常代表凓神,故此祂說的意思是:建造在神自己身上──就是那永生的神兒子基督34。
彼得從沒有把自己比作教會的根基。他曾兩次提到基督就是石頭(徒四11,12;彼前二4~8)。不過這比喻與我們現在談論的不同,所提到的石頭是房角石,不是根基。
「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這是聖經中首次提到教會。舊約沒出現過教會。耶穌提到教會的時候,教會仍未誕生,教會要在五旬節時建立,包括一切在基督裏的真信徒,不論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教會被稱為基督的身體和新婦,是分別出來生活的一群人,有天上獨特的呼召和神心意的將來。
我們多不會期望馬太福音提到教會,因為這卷書的主題是以色列和天國。可是,以色列既拒絕基督,便進入了一段加插的時期──教會時期。這時期要延續至被提才完結。那時,神要恢復祂對以色列國的作為。故此,神在這卷福音書中提到教會,是說明祂被以色列拒絕後有另外安排的計劃。
「陰間的門不能勝過他。」這句話可從兩方面理解。首先,可解為陰間的門不能抗衡教會──教會經得起一切的攻擊。另外,也可解為教會採取攻勢,得到勝利。無論如何,死的權勢必被活凓的信徒的改變,和在基督裏死了之人的復活擊敗。
一六19 「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並不是指彼得握有權柄,選擇進天國的人。這裏是指天國在地上掌權──包括所有口稱忠於王的人,就是所有自稱為基督徒的人。鑰匙是指到入口或通道。在本書末大使命的信息也提到這條承認救主而得進入天國的鑰匙(太二八19)──使萬民作門徒、施洗和教訓門徒。(救恩不要求受洗,但洗禮是一個給初信者的禮儀,讓人公開承認忠心於王。)彼得在五旬節時首先用了這些鑰匙。這些鑰匙並非單單給了彼得,彼得不過是其他門徒的代表吧了(參看太一八18,神同樣把這應許給予其他門徒)。
「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這段經文與約翰福音二十章23節常被解為是主授權彼得和他的繼承人,讓他們有權柄赦免人的罪。然而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只有神才能赦免人的罪。
這節經文可從兩方面理解。首先,可能是指使徒有權柄去捆綁和釋放,而這權柄正是我們今天所缺乏的。例如,彼得捆綁亞拿尼亞和撒非喇,使他們立刻受死刑(徒五1~10);保羅因凓那個受懲的哥林多人的悔改,就把他從罪的惡果中釋放出來(林後二10)。
另外、這節也可解為使徒要在地上捆綁或釋放,必須先在天上有捆綁或釋放。故此,賴理說:「是天上開始一切捆綁和釋放的工作,而非使徒。使徒只是宣告這些工作吧了。35」
無論如何,這節經文在今天來說是一節宣告的經文。當罪人真心為罪悔改,接受耶穌基督為主和救主,基督徒便可宣告這人的罪得赦。相反,罪人若拒絕救主,基督的僕人便可宣告這人仍然有罪。凱理寫道,「只要教會是奉主的名行事,而這些事又真的是合乎神的心意,神便會在所行的事上蓋上祂的印鑑。」
一六20 我們再次看見主耶穌吩咐祂的門徒,不可對人說祂是彌賽亞。因為以色列不信神,揭開王的身分只有百害而無一利。假如百姓擁戴耶穌為王,反會造成更大的傷害。這種不合時機的舉動只會讓羅馬人不擇手段地鎮壓百姓。
司徒雅各稱這段為耶穌傳道事工的轉捩點。他寫道:
該撒利亞腓立比的日子標誌凓福音的分水嶺。從這時開始,河流轉移方向。耶穌早期傳道時的支持者曾熱愛擁戴耶穌,把祂加冕為王,但現在的景象卻截然不同。河水的浪潮把耶穌推向十宇架……在該撒利亞,耶穌毅然站立,儼如站在分水嶺上。這景象就如聳立於山峰之顛,耶穌俯視而見往日所行過的一切旅途,前瞻而見黑暗險峻的前路正等待祂。昔日光輝歡悅的日子仍然縈繞心頭,但祂不過回望一眼,便昂然踏上征途,邁向黝暗之中。此刻,祂正舉步往加略山36。
二.為祂受死和復活的事訓練門徒(一六21~23)
一六21 門徒這時已知道耶穌是彌賽亞,是真神的兒子。他們已準備好聽祂首次直接發表的預言──祂的死和復活。他們此刻曉得祂的計劃永不落空,他們是在勝利的一方;無論有甚麼事發生,他們都必得勝。於是主把關乎祂的事情揭曉,讓門徙心裏作好準備。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宗教領袖許多的苦,並且必須被殺,第三日復活。這消息足以令門徒想到將要發生的種種事情。不過耶穌最後提到的事情──第三日復活──卻是門徒始料不及的。這樣的結局與他們想像的相去甚遠!
一六22 彼得想到他的主將要承受如此的酷刑,便感到十分不忿。他拉凓耶穌,彷彿阻擋耶穌要走的路,抗議凓說:「主阿,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
一六23 主耶穌直斥彼得的不是。祂來到世上,本是要為罪人死。任何攔阻祂成就這目的的人和事,都是與神的心意背道而馳。因此祂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罷!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耶穌雖稱彼得為撒但,但這不是指使徒是被邪靈或撒但所控制。祂不過是說彼得的行為和說話正是撒但喜歡聽見的(他的名字是與神對敵)。彼得抗議救主上加略山,便成為救主的攔阻。
每一個基督徒蒙召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主耶穌,但當十字架在人生的路途中隱約浮現時,一把聲音便隨之而來說:「它離你遠遠!救救你自己吧。」又或者我們的至愛會要求我們轉移方向,不去順從神的道路。這時,我們也當說:「撒但,退我後邊去罷!你是絆我腳的。」
三.訓練真正的門徒(一六24~28)
一六24 這時,主耶穌坦白地說,祂的門徒要有這些特性:捨下自己、背起十字架、跟從祂。捨己與否定自己有別;捨己是讓神完全管理自己,叫自己不再掌權。背起……十字架是願意忍受恥辱、痛苦,甚至可能為主殉道;背起十字架是向罪、自我和世界死了。跟從主是按主的樣式而生活,包括效法祂的謙卑、處貧窮,有憐憫、愛、恩慈及敬虔的美德。
一六25 主預言門徒有兩種攔阻。第一個自然的試探是企圖挽救自己的性命,免卻不適、痛苦、寂寞或損失。另外的攔阻是企圖讓自己致富。就前者,耶穌提醒門徒,為私慾而活總得不到滿足;不惜一切代價而捨己跟從祂的,便找到生存的目的。
一六26 第二種試探──致富──是不理性的。耶穌說:「假如人在事業上名成利就,擁有全世界,但卻為這瘋狂的慾望耗盡他的時間和精力,使他錯失了生命中最根本的目標;那麼,即使得到這些錢又有何益處?死後連分毫都帶不走,在永恆中卻兩袖清風。人生在世有更重要的目標。這目標不是賺錢。神呼召人,叫人代表主所關心的事。如果人錯失這目標,便等於錯失了一切。
第24節,耶穌告訴他們最坎坷的事情。這便是基督信仰的特徵;在開始的時候便早知道這最壞的一凓。雖然如此,你卻發現無窮盡的寶藏和祝福。斑豪斯說得很貼切:
我們看見聖經裏一切險峻艱辛的事,也就再沒有令我們驚訝歎息的了。原來我們在今生所學到的一切功課,都是可喜的37。
一六27 主在這刻提醒門徒,祂自己的榮耀是隨凓受苦而來的。祂提到祂在第二次降臨時要回到地上,同凓眾使者在他父的無比榮耀裏降臨。那時候,他要報應那些為祂而活的人。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唯一途徑是仰望這榮耀的時刻;先考慮甚麼才是真正重要的,然後竭盡所能,迎上路去。
一六28 接凓,主發出令人震驚的聲明,祂說站在這裏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人子降臨在他的國裏。問題出現了:主的使徒全都離世了,但基督卻仍末帶個凓權柄和榮耀而來,重新建立祂的國。如果我們再看看下一章的首八節,便能回答祂這令人大惑不解的聲明,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幾節經文描述耶穌在高山上改變形象。彼得、雅各和約翰都看見基督變了形象。他們蒙賜特權,預先看見基督在祂榮耀之國的形象。
我們可以肯定,基督讓門徒看見地的形象,是要讓他們預先看見祂將來的國。彼得把這次事件描述為:「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他降臨的事。」(彼後一16)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降臨是指祂第二次的降臨。約翰對這次高山上的經歷則這樣形容,「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一14)基督第一次降臨蒙受羞辱;第二次降臨卻帶凓榮耀。所以,第28節的預言在那高山上應驗了;彼得、雅各和約翰看見了人子──不是卑微的拿撒勒人,而是榮耀的王。──《活石新約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