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馬太福音第十五章

 

馬太福音15:1-20

我們現在要研讀的這段經文,所看到的仍是對王的反對。馬太16章彼得在該撒利亞腓立比認耶穌為基督的事,是一個分水嶺。在這一章以前,我們看到對王的反對越來越直接,越尖銳、也越有系統。

很明確的,那些法利賽人和文士是耶路撒冷差來的代表。他們用嚴厲的質難向耶穌挑釁。從他們所發的問題可以看出,他們的意圖是要陷祂於爭執的圈套。頭十一節告訴我們,這班人來到主前的經過,以及主如何應付他們。接著的九節記載了門徒與耶穌的談話,所談的是關於祂對法利賽人所說的話,和對待他們的方式。

2節是法利賽人所提出的問題。到這一段的結束時,我們會發現,我們的主所講論的,還是同樣的問題,只是對象是祂的門徒。

當時耶穌的名聲已遠播,祂的影響力也擴及平民,就是那些沒有官職的百姓。各種各樣的人,都被基督所吸引,其中有法利賽人和稅吏,有官長和百姓,有財主和窮人,有學識淵博的人,也有目不識丁的人,大家都跟隨著要聽祂。耶穌基督吸引人的力量,不在於某些偶發的,只能吸引少數人的事件,而是在於祂基本的人性,因為祂的基本人性可以回答人生的每一個問題,雖然祂的出生,身分,和教育並無突出之處。所以,儘管當時反對祂的勢力不斷增長,但祂的吸引力同時也不斷提高。雖然祂的言詞越來越嚴厲,但人們還是從四面八方來到祂那裏。

從耶路撒冷差來的法利賽人和文士終於來到,他們帶來一個確定的難題。他們所批評的,從表面上看並不明顯,他們問說,「你的門徒為甚麼犯古人的遺傳呢?因為吃飯的時候.他們不洗手。」在這問題的背後,是他們的虔誠和耶穌基督的啟示之間,那種本質上的差異。他們似乎這樣對祂說,我們非常想知道你的立場,以及你教訓中的含義,因此我們帶來一個例證,說明了你的門徒和我們之間的差異。我們不妨談談,看看你和我們之間是否有折衷的餘地?他們並沒有在開始時,立即表露他們那種強烈反對祂門徒的態度,也沒有一口咬定門徒作錯了。他們只是提出一個問題──你的門徒為何吃飯的時候不洗手?

要明白基督的回答,首先當知道,這裏的洗手是宗教上的禮儀,完全與清潔衛生無關。他們所反對的是,終日與基督為伍的門徒,竟然忽略了他們法利賽人認為最重要的禮儀。當日希伯來人的宗教生活,全都被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各種瑣碎禮儀所束縛,這些禮儀只是根據人的解釋,在神啟示的律法之外,又加上長老們的遺傳。這個飯前洗手的問題就是一項遺傳,說當人夜晚睡覺的時候,惡鬼希勃塔(Shibta)就坐在人的手上,人若不洗手就摸食物,那鬼就坐到食物上,使食物變得有害。今日我們聽見這種說法,不免失笑,但它正是當時某些拉比的教訓。譚尼斯(Taanith)拉比又從這項迷信中,演繹出一種教訓,說,「在以色列境內居住的任何人,吃若飯前洗手,又早晚背誦聖言和佩帶的經文,這人可以安心,他必得著永遠的生命。」

希伯來人的虔誠,漸漸墮落到只拘守這類外表的禮儀。現在這些教導外在禮儀的人,來問耶穌基督說,你的門徒怎可忽視吃飯前洗手的禮儀,如此怎能有永遠的生命呢?因此在他們所發的那個問題背後,是指控祂的門徒破壞了古人的遺傳。我們還能從其他拉比的教訓中找到佐證。有一位拉比曾說,「長老的話要比眾先知的話份量重。」另有一位說,「律法和先知的話,有一些重要,有一些則不然。但一切遺傳都十分重要。」因此當日作為神的律法之官方解釋者的法利賽人和文士,置長老的遺傳於律法之上,甚至任令遺傳淹沒了律法。他們如此高舉遺傳,結果削弱了神的律法與眾先知的信息之價值。他們無異認為希伯來人的聖經已不足應付需要,必須加上人的解釋,而所加的解釋,往往與原意相背,因此他們要加上遺傳。他們指控耶穌基督的門徒所違反的,正是他們的遺傳之一。

我們的主分兩方面回答這些人。祂先是直接回答法利賽人,然後祂召眾人來,嚴厲地警告他們要防備法利賽人。

祂如此回答法利賽人,「你們為甚麼因著你們的遺傳,也犯神的誡命呢?」(中文缺「也」字)當留意其中的「也」字,它含有極大的力量。基督在祂的回答中,未否認門徒違反遺傳。祂不但未加否認,反而為他們的行為辯護。倘若祂試圖解釋說他們並未違反遺傳,那樣,遺傳或者還有存在的價值。但祂沒有那樣作,卻以這一段教訓來反對遺傳。

祂問那些法利賽人,「你們為甚麼因著你們的遺傳,也犯神的誡命呢?」從這個以問作答的回應中,我們看見法利賽人的虔誠和耶穌的啟示,兩者間的基本區別。祂指責他們因著遺傳,犯了神的誡命。祂的反問中指出,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不是人的遺傳,而是神的誡命。

那些法利賽人舉出了門徒違反古人遺傳的一個實例,祂則舉出法利賽人因著遺傳違反了神誡命的一個實例。祂對他們說,你們的遺傳裏有一項是,一個人若聲稱他已將他所擁有的東西供獻給神,他就可以逃避一切責任,甚至不必供養他的父母。

王以這一個強烈對比,指出遺傳如何違背了神要人孝敬父母的誡命;人只要提出那個堂皇的藉口,就可以豁免一切孝敬父母的責任。這說明遺傳教訓人:你可以一方面違背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一方面仍作一個虔誠、敬拜、持守崇高原則的人。我們的主回答他們時,先沒有論及他們所提的那個例證,卻向他們提出另一個例證,指出遺傳如何妨礙了人與神的關係。

接著祂引用一段他們古代先知的話,應用在他們身上,指出他們失敗的原因。

「假冒為善的人哪,以賽亞指著你們說的預言,是不錯的。他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隨後祂轉向眾人,叫眾人到祂跟前來,並繼續責備法利賽人。從祂對眾人所說的話,可以看出祂譴責外表上的敬虔,祂所重視的是人內心與神的關係。

現在祂開始回答他們所舉出的例證。祂說,進到人身體裏面的東西,不會污穢人,只有從人裏面,就是從人生命深處所發出來的,纔污穢人。這些話聽在眾人的耳中,必會引起一番震撼,祂自己的門徒,也必因這銳利的話而戰兢。對法利賽人而言,這些話必大大激怒他們。當吃甚麼,甚麼不可吃;當穿甚麼,甚麼不可穿;當作甚麼,甚麼不可作,這些瑣碎的小事卻在文士和法利賽人的教訓中,成了極重要的事。為著改正這個錯誤,王向他們宣告說,那能污穢人的,並不是人在他的肉體生命中所接觸的東西。

耶穌不是說,人的身體和靈性無關。我們切切不可斷章取義,只根據一節聖經,就產生一項虛偽的信息;如果那樣,我們也犯了神的誡命,和那些法利賽人沒有兩樣。在我們的靈,心思和身體之間有十分密切的關聯。關於這一點,在新舊兩約中均有清楚的教訓。一個人若只持守有關身體的條規,以為如此就是虔誠,他是完全曲解了虔誠的實意。為此王對眾人宣稱,入口的不能污穢人,惟獨從人的心──心思、情感、意志出來的,纔能污穢人。因此一個人在吃飯前洗手,並且像法利賽人一樣,遵行各樣洗濯之禮,若從長老遺傳的觀點來看,他完全符合禮儀上的潔淨,但他的內心仍可能是一個十十足足的污水池,充滿了各種罪孽,好像一條汎濫的溪流,不只玷污了自己,也能玷污他的家人、朋友、全城和全國。這是王對一切只拘守外表儀式的虔誠所發的抗議。祂強調一個事實,只有裏面的潔淨纔能使生命得以潔淨,因為裏面的潔淨可以影響外在的一切。

耶穌講完這教訓之後,門徒到祂跟前來,他們的心中充滿了關切。他們對祂說,「法利賽人聽見這話,不服,你知道麼?」這句話很能表達人本性的一面,甚至到今日也還是一樣。門徒彷彿對主說,這些人是耶路撒冷派來的,是長老們的代表,他們學識豐富,具真知灼見,你的話觸犯了他們,你知道嗎?他們的話裏可能含有一絲責備的意味。請留意耶穌的回答,也許我們可以稱它為不假顏色的回答。祂回答的話裏,對錯誤沒有絲毫的憐憫,也不管這錯誤是誰教導的。對那些因持遺傳而違背神誡命的人,祂也絲毫不加憐憫。我們的主說,「凡栽種的物,若不是我天父栽種的,必要拔出來。」祂所指的不是那些人,祂是指那些人所代表的信仰系統。門徒告訴祂,法利賽人對祂的話不服,祂這樣回答,等於說,祂攻擊的不是那些法利賽人。祂從不對人施以人身攻擊,傷害人。這遺傳的虔誠並非神所栽種的,因此祂指明了神對待這種虔誠的方法。祂對門徒說,凡不是出於神所栽種的,必要拔出來。祂說,「任憑他們吧!他們是瞎眼領路的。」這話說明了祂所作的。祂未曾作人身攻擊,祂所對付的,不是他們這些人,而是他們的教訓和信仰的系統。祂是真理,祂來乃為改正錯誤。祂是神自己所栽培的生命、真光、真葡萄樹。祂來到世上,是要剷除一切寄生在敬虔思想上的菌類,因為他們正侵蝕人的生命,將人毀壞。彼得來問祂那比喻的意義,這說明了他們對耶穌的激烈語氣深感詫異。祂回答時,重複了祂先前所說那些有關甚麼是真污穢的話。

現在我們來看這一段經文對我們自己的教訓。最緊要的一點,在對付法利賽人和文士之遺傳的時候,基督將神聖的虔誠與屬人的虔誠之間那持久的衝突啟示了出來。屬人的虔誠只局限於外在的事物,無法觸摸到內在的生命。而神聖的虔誠卻從內在的生命開始,從而支配外在的一切。這是一個永恒的差異。全本新約都在顯示這一點,尤其是書信中的教訓,特別強調這一點。以被稱為「基督徒自由憲章」的加拉太書為例,它全然否定了人可以靠遵守屬肉體的條例,而達到屬靈的潔淨這個觀念;它堅持要達到屬靈的潔淨,必須要有屬靈的關係。這種屬人的虔誠和神聖的虔誠之間的區別,一直都可以看得見。在各種外邦的異教中,虔誠和德性是分開的。這是衡量虔誠最重要的試金石。我們的虔誠是否本諸內心,是否成為我們內在生命與神相交的橋樑?是否形成一股力量,催促我們在清晨登上守望塔,以捕捉祂行經之處所發出的榮光?是否能在我們犯了罪之後,催促我們帶著羞愧和痛苦,回到祂的腳前?這是真正的虔誠。如果耶穌帶著祂生命中的一切美德和祂的愛,在我們的心中管理保守,我們就必謹慎我們的言語,在吃喝上也不至無度。但那污穢人的,是從人心裏發出來,並非從外面進入的。這是一項歷久不變的試驗。基督對遺傳的看法,也必須是我們的看法。凡是違反神誡命的遺傳,都當摒棄毀壞。一切不是神所栽種的物,都當加以拔除。

直到今日,我們仍廣泛地受到遺傳的捆綁。在我們的基督徒生活中,我們在耶穌基督的簡單純一之外,又為自己添了許多出於遺傳的東西。人作遣傳的奴隸是極自然的事,除非他立意避免。在威爾斯的某些地方,人們在將他們親人的遺體下葬之前,必須以法蘭絨纏裹遺體。這是因為以前某一個王朝,曾頒佈這樣的法律,旨在繁榮當地的法蘭絨工業。當時如此行還有它的理由,但後來形成一種傳統,以為不如此就是違背傳統,而且是對死者不敬。捆綁你我的遺傳是些甚麼呢?我們是否受一個遺傳束縛,認為在早晨讀聖經是件好事?倘若你只為守這傳統而讀經,那你不如脫離那傳統。我們若屈從,作它的奴隸,縱然有些遺傳有理性的根據,它仍然是牆垣,會將我們阻隔在神之外。例如有些人只是遵行傳統,參與公眾敬拜,以致於公眾敬拜中的那種熱心、力量,已無法感動他們。他們反受了傳統的害。對於有些人,傳統的教會關係只是像一座建築物頂端的避雷針。它的功用只是消減雷電的襲擊,使建築不受害而已。我們的王渴望將人從一切的束縛中帶出來,以進入和神的活潑關係中。一切能使我們和神之間隔絕的事物,不管它以前具有如何虔誠、聖潔的作用,我們也當將它摒棄。連恪守聖餐也能變成一種傳統,將人摒除在與耶穌基督的交通之外。那被我們看為神聖,虔誠的敬拜,禮儀,很可能變成一道將我們隔絕在與神的交通之外的牆。我們所恭敬護守的慣例,很可能成為一種傳統,使我們與神隔絕。

我們和神之間,必須具有屬乎個人的,和發自內心深處的關係。因此願我們謹慎防範任何聲稱在神的誡命之外,必須加上其它遺傳纔能使生活敬虔這一類的教派。人所加上的任何解釋,至終就成為遺傳。一切出於人的詮釋,一旦被高舉到缺它不可的地位時,它就會成為禍害。解經有它的地位,詮釋有它的價值,教訓也有它的益處;然而無論是解經,或詮釋,或教訓,都不可被看成是最主要的,惟有神的誡命纔是最主要的。但願我們不因我們的詮釋、解經、和傳統,而違反了神的誡命。讓我們保守我們的心,使我們首先在與神的關係上站穩。在真實的虔誠中,人的靈與神那如烈焰的靈之間,是容不下任何其它事物的。無論位於這中間的是祭司、聖物、禮儀、或典章,全都應該剷除。

「沒有間隔,主,沒有間隔!」該是每一個真敬拜者所發的呼求,當這呼求得蒙垂聽的時候,所產生的虔誠就能影響一切外在的事物。讓我們對一切外在的事物心存畏懼,免得它們帶領我們離開了屬靈的敬拜。願我們謹慎培養屬靈的敬拜,不容任何事物奪去了它的地位,好讓屬靈的敬拜影響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細節。

馬太福音15:21-39

要瞭解這段經文和王實行祂主張的過程之間的關係,關鍵是21節,「耶穌離開那裏,退到推羅、西頓的境內去。」類似的話,在這卷福音書中,至少已出現過三次;現在我們又讀到祂的隱退。但這一次提到了決裂,標明了祂隱退之前,和隱退之後所發生的事,有極顯著的不同。也許我們可以綜合起來說,祂離開那些拘泥遺傳的人,轉到那班位於神的約之外的忠信之人中間。祂原先在自己的百姓中間傳道,我們曾看見他們的信心日漸增加,有許多人到祂跟前來,從祂那裏得著幫助、醫治和祝福。

但是另一面,反對祂的聲勢,也越來越明確而強烈,並且在法利賽人和文士奉派來質問祂時,反對的聲勢已經達到頂點,他們舉出實例來質疑。現在祂轉背離開他們和他們所代表的觀念,祂從來沒有像這次一樣,如此明確地與祂自己的百姓決裂,退到推羅、西頓的境內去。接著的故事,描繪了祂在外邦人中的傳道服事。那個迦南婦人,那些在低加波利聚集的眾人,祂所餵養的那些群眾,按著肉身的關係說,都不是希伯來人。祂已跨越國界,超過了地域的界限,首先遇見的就是一個外邦的婦人。祂就將祂國度的權能,運用在外邦人的身上,他們本著一個很單純的原則與祂發生活潑的關係,往下我們會看見這一個原則。最後,我們看見從祂的心中,流出溫柔的憐恤,祂使以色列之外的飢餓群眾得飽。不久之前,祂曾使以色列境內的百姓得飽。這是我們將要思想的這一段經文的要點。

首先,讓我們再仔細的察看,在地域、人、和情況上的對比。以王來說,祂到推羅,西頓去,原有特定的目的和原因。祂必然深深感覺到以色列的盲瞎,以及神自己百姓的黑暗,因此祂心中必然懷著更廣的目的來作這一次的推羅、西頓之行。

推羅和西頓這一個長久被神咒詛的地域,是這故事的背景。不久之前,當祂警告以色列境內的諸城──哥拉汛、伯賽大和迦百農時,曾以推羅、西頓作例證。祂說倘若推羅和西頓能得著和這三個城市一樣的亮光,他們必早已披麻蒙灰地悔改了。祂和那位敘利非尼基族的婦人談過話之後,就離開了那城附近的地區,來到靠近加利利的海邊。馬可清楚的告訴我們,祂是來到了低加波利,因此很顯然的,祂仍是在外邦的地區,在外邦人的中間。

現在讓我們留心看祂周圍的那些新的人物。先是那個迦南婦人,我們都知道,她是被神棄絕的迦南族的後裔,由於迦南人在耶和華面前罪惡深重,神就將他們趕逐出去,因為神的愛是為純潔的百姓預備的,好叫他們在綿延的後代中能成就祂的旨意。馬可告訴我們,她是敘利非尼基族的婦人,是希利尼人。希利尼並不是指她的國籍,乃是指她的宗教。她是閃族的後裔,是屬於約外之民族,但在宗教上說,她是希利尼人,馬可用「希利尼」這字的意思,就是指異教徒。有人認為她是第一個歸順基督的異教徒。毫無疑問的,她原先是亞斯他錄女神的崇拜者,那是一種迦南地的怪異宗教,它一方面既虛妄墮落,但另一方面卻又追求崇高與美麗。那時有一班人,崇尚更高的理想,也行走在微弱的光中。可能這婦人已達到敬拜亞斯他錄女神所需的最虔誠的地步。但現在她卻背棄崇拜自然的女神,因為它無法滿足她最深的需要。

這些新的人物,也是外國人,講的語言是希伯來人所不懂的。在這章末了的部分,37節說,「眾人都吃,並且吃飽了。收拾剩下的零碎,裝滿了七個筐子。」14:20說,「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16:9-10「籃」「筐」在希臘文中是不同的兩個字。耶穌提到兩次神蹟時說,「你們還不明白麼,不記得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那是指頭一次行在希伯來人中的神蹟──「又收拾了多少籃子的零碎麼?也不記得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吃」──那是指第二次,是行在約外之民中的神蹟──「又收拾了多少筐子的零碎麼?」祂用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字,說到裝零碎的器皿。提到第一次神蹟時祂所用的字,和第一次的記載相符;提到第二次神蹟時所用的,也與第二次的實情相符。在此可以看出,聖經中用字的嚴謹與慎重。

倘若我們從不同的福音書細加核對,就會發現,四本福音書對頭一次使人得飽的神蹟,所用的「籃子」都是同一個字。只有兩卷福音書記載了第二次神蹟,它們同樣用了另一個「筐子」。其間的分別在,繙成籃子的那個字,是專指希伯來人旅行時,攜帶食物用的小容器。繙成筐子的那個字,是指一種容積較大,用手編織的容器,外邦的商人在旅行時使用它們。我們可以準確地分辨個中的差異,那就是籃子是猶太人所用的容器,而筐子則是外邦人所用的容器。這樣的探討,加強了我們的一個觀點──那得飽的四千人,不是本國人,他們是以色列國民之外的外邦人。這裏我們看見了王停下來招呼那被咒詛之族的後裔,我們看見祂醫治在低加波利的外邦人,又見祂使四千個約外之民得著餵養。

現在我們要留意耶穌所進入的新的情況。祂因自己百姓的官長不信祂、批評祂,而轉背離開他們。祂發現自己來到一個相信的氣氛中,因此祂就大大稱許他們。祂曾警告祂的百姓要防備法利賽人,就是他們那時代的宗教首領。但對一個約外之民,一個拜亞斯他錄假神的婦人,祂卻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

不獨那婦人顯出信心,那到祂跟前來的眾人也顯出信心。我們看見祂從那城回來,到了低加波利,上了山,眾人就向著祂擁來。那是何等動人的一幅畫面!群眾爭先恐後,摩肩接踵地向祂蜂擁而來,他們帶來了瘸子、瞎子、啞吧、和有殘疾的人。這裏用的動詞,在希臘文中有急忙奔來的意思。他們急急忙忙的將一切有殘疾的帶到祂的腳前,祂也立刻醫治了他們。福音書中對這些神蹟的記載異常簡略而奇妙。一連串的神蹟只用短短的一句話,「祂就治好了他們」,包括進去了。是甚麼促使這些人將有病的帶到祂跟前?信心。不是理論上認定的信心,不是像法利賽人那種念誦信條式的信心,乃是一種相信耶穌這個人,相信祂的能力的信心。我們願意存著極恭敬的心說,低加波利的那一天,對耶穌而言是一個大日子。祂找到了一個婦人,對祂說,「你的信心是大的。」祂在拜偶像的人中,找到了一大群人,當光照在他們身上的時候,他們立刻響應亮光;帶著他們的病者來到祂那裏得醫治。

末了請留意,給四千人吃飽並不是祂對信心的回應,那只是格外的憐恤。我們不要過分注重這事的神奇性,而忽略了簡單的事實。祂知道他們若餓著回去,勢必會在路上困乏,因此祂就使他們吃飽。這一位王,面對著飢餓的男女老幼,雖然他們不是與神立約的百姓,祂仍然憐憫他們,施恩惠於他們。

這一切教導我們一個偉大的真理,那就是天國的各種福分,是為那些存著單純信心的人預備的。再留意看那個婦人,她有著宗教的背景,現在她遭遇了難處。在此之前,也許她很滿足於她的宗教。等到黑暗的日子來到,她的女兒被鬼所附,她向她的女神亞斯他錄哀號呼求,卻得不著回應。因此當這個婦人來到耶穌基督面前的時候,我們看見她的宗教背景正搖搖欲墜,因為它不能夠幫助她。她跟前面對的是極深的痛苦。留意看她如何來到主前,如何運用她的信心。她首先必須勝過偏見,因為外邦人和猶太人之間,彼此都有極深的偏見。但這個婦人被需要所催逼,只好前來尋求主。

她並未因主的一言不發而氣餒。我們不明白基督為何以這樣奇特的態度對待這婦人。在馬可福音中,有如下的記載,「耶穌從那裏起身,往推羅、西頓的境內去,進了一家,不願意人知道。」祂進到那家的目的是為了休息。這個婦人是怎麼到祂跟前去的呢?馬可說,祂「卻隱藏不住。」為何隱藏不住呢?因為有這婦人在外面。她的需要催促祂,使祂無暇歇息。外面既有人在難處痛苦之中,祂就不能隱藏起來休息。祂一從房子裏出來,她就向祂提出請求。她先稱呼祂為大衛的子孫,對此祂一言不答。後來門徒來求祂說,「這婦人在我們後頭喊叫,請打發她走吧。」

倘若沒有基督的回答,說明門徒的意思是求主照著她所要的應允她,好打發她走,我們就很可能誤解了門徒。他們不是殘忍的,他們不是要主拒絕她的要求,吩咐她離開。基督的回答是,「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這是祂未照著她所求的給她的原因。她卻繼續不斷的求,這時她已放棄了希伯來人特有的稱呼──「大衛的子孫」,而用簡短的一句話,「主阿,幫助我!」喊出了她一切的需要。於是主轉向她,回答她。祂所說的話,乍聽之下似乎比祂先前的沉默不言還要殘忍。「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這裏又有一個字,必須細加察看。關於「狗」有兩個不同的字,在含義上完全迥異。我們知道希伯來人十分憎恨那些在鄉野逡巡,性情兇殘,常常盜食家畜,似狼非狼的野犬。然而猶太家庭中也豢養了狗,是那種體型嬌小的狗,可以作孩童的玩伴。基督口中所說的狗,是屬於後面的那一種。也許當耶穌對她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的時候,祂的聲音中揉和著憐惜和溫柔。

明白了這個區別,現在讓我們來揣摩那婦人的回答──「主阿,不錯;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請留意主人這個字是多數的。她彷彿這樣說;不錯,我是位於神的約之外;他們這些立約的百姓是主人,他們居主人的地位已經好幾百年了。你說你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兒女的玩伴吃,一點也不錯;但是小狗常常有碎渣兒吃的呀。無怪耶穌看著她,對她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她衝破了層層偏見的障礙,又未因耶穌的緘默氣餒。主說她是約外之民,也未使她止步不前。她的不屈不撓,使她終於得著所要的。這是主在選民之外所遇見的。那婦人的懇求是本乎信心。當她喊祂「大衛的子孫」時,那是信心的盼望。後來她呼喊,「主呀,幫助我」,那是信心的懇求。當她說,「主阿,不錯,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時,正如古時一個清教徒的解經家所說的,那是信心的機智,也就是信心的策略。

現在我們且暫時轉過來看眾人。我們能看出完全相同的原則──天國的福分是給那些有信心之人的。他們將各種有殘疾的人帶到耶穌那裏,顯明他們有出於信心的勇氣,很可能這是那婦人得償夙願所帶來的後果,因為信心是會繁衍的,別人可能因著我們的信心而相信。但願我們對基督的信心能彰顯在我們所獲致的勝利上。在廣闊的世界中,沒有一件事能像信心那樣對人具有如此繁衍迅速的影響力。我們看見群眾帶著那麼多有病殘缺的人,攀登山徑,奔耶穌而來,這具有甚麼意義呢?它說明了藉著一個婦人得勝的信心而使鄰近地區的人,都對耶穌產生了信心。祂對此如何反應呢?祂就應允了他們一切的要求。哦,何等榮耀的王!祂難與那些整天注意洗淨雙手的耶路撒冷人相處,但祂與那些被罪所困,而願憑著信心向祂傾吐的人來往卻毫無難處。祂對那班傳統的,拘守禮儀的人可以說束手無策。只有那些被各樣負擔所困的人,憑著信心將他們的需要向王交託時,他們纔能感覺從祂身上有醫治的能力流到他們的生命之中。對這些相信的人,祂沒有絲毫的困難。

當這些人得著這些福分時,「他們就歸榮耀給以色列的神。」按肉身說,他們不是以色列人,他們是外邦人,是低加波利的居民。他們原來是被定罪的外邦人,如今他們卻歸榮耀給以色列的神。這是甚麼緣故呢?因為以色列的耶穌,這位出於猶大支派的王,已經成就了神向著萬民的旨意。建立以色列國的神,曾對以色列國的先祖說,「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在神的祝福之下,人子耶穌在立約的關係中成了祝福。神生命的江河藉著祂湧流出來,不單是流到祂所居住的猶太境內,並且流到推羅、西頓,流到低加波利,流到那個迦南的婦人,流到那許多原在諸約上無分的眾人。因此神對以色列國的理想,藉著這一位君王實現了,使得外邦人藉著信,在靈裏也成了以色列民。

最後我們注意到這一章後半部所表現的信心的能力。也許當時祂的門徒也在場,他們可以看到祂行了一些祂在自己百姓中,因著他們的傳統和拘守禮儀而沒有行的事,他們也看見了在外邦人中,信心如何暢通無阻地作工。祂領門徒到那兒去,向他們顯示了信心的效力和拘守禮儀的無益兩者之間的對比。

事實上祂對待那婦人,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嚴厲,祂的每一個舉動,都投下一些光亮。先是祂從屋裏出來,祂不發一言。祂不會忘記,是她在外面呼求,祂纔從屋裏出來的。這使得她的信心更趨堅固。接著是祂對她的呼求保持緘默,要記得緘默並不是拒絕,我們都知道默許是應允的方式之一。因此祂雖然一言不答,其中仍有一線希望。當祂回答門徒的時候,她聽見祂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這話就含有希望的暗示。她可能會想,祂至終或許會作點甚麼;祂既是來尋找迷失的羊,我雖不屬同圈的羊,祂總不致於棄我不顧。於是她呼求說,「主阿,幫助我。」這呼求是因著聽見祂說「迷失的羊」而發出的一線希望。當祂轉向她時,語氣中並無嚴厲的意味,這在前面曾提起。除了對法利賽人之外,基督從未以嚴辭對待到祂面前來的人。祂是在循序引領這婦人,逐步增加她的信心。祂知道她有信心,但祂要她的信心發揮力量。祂很可以在一開始,就對那婦人說「你的信心是大的」,但祂願意引領她經過信心的洗煉,便她的信心發出光耀,照亮在人前。耶穌使信心的能力得以發揮成長,正是這個故事的特殊價值所在。

最後,讓我們留意王給四千人吃飽,純粹是出於祂的憐憫。這件事並非是對他們信心的回應。眾人並未向祂求食物。門徒似乎也不信眾人向祂存有這樣的意圖。門徒曾看見祂在猶太使眾人得飽,但那是對立約之民行的,實行的地點是很恰當的。然而祂的心中有憐憫和大能,縱然這些外邦人從未認識屬靈的生命,祂仍餵養他們,免得他們在路上困乏。

讓我們藉著默想王與蒙福者之間的關係,來吸取蒙福的法則。他們都有堅持到底的信,且是順服法則的信,順應祂所說的每一句話。「求主加增我們的信心。」

我們這些作為耶穌基督的使者和工人者,要在那預料不到的地方,尋找有信心的人。讓我們不因人都說推羅、西頓沒有好人,而置兩城於不顧。倘若我們跨越自定的彊界,就會發現各處都有新鮮活潑的信心,足以令我們驚異。──《摩根解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