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十二章
路加福音11:53-12:21
12章一開頭就說,「這時,有幾萬人聚集。」甚麼時候?就是11章末了所說的,「耶穌從那裏出來,文士和法利賽人就極力的催逼祂。」這裏的連接非常重要,很明顯的標出了時間。祂本來在一個法利賽人家,祂嚴厲地以三重禍害來譴責法利賽人。後來有一個律法師向祂提出挑戰,祂又以另外三禍責備他們。
11:53 說到兩件事,首先是身體方面,其次是心理方面。祂出去的時候,他們故意擁擠祂。他們心懷憤怒,走近祂,幾乎用手碰到祂。這是身醴方面。然後他們「極力的催逼祂,引動祂多說話」。有一位作家說的很有理,「這種暴戾的場面,在耶穌的事工中是很罕見的。」
這時有許多的人聚集,「甚至彼此踐踏。」
路加就這樣開始了祂的故事,這故事一直持續到13:9。我們先來把段落弄清楚:
1.祂開始教導祂的門徒(12:1-12)。
2.「眾人中有一個人」打岔,祂就回答那人(12:13-21)。
3.祂繼續教導祂的門徒(12:22-40)。
4.彼得打斷祂的話,祂就回答彼得(12:41-53)。
5.又對百姓講話(12:54-59節)。
6.另一次的打岔,以及祂的答覆(13:1-9)。
教導祂的門徒(12:1-12)
我們現在要討論主最先的教導,和第一次的打岔。主教導門徒,是在一個混亂的場合中。當時的情形是:領導階層對祂滿懷敵意,群眾則興致勃勃,祂的門徒卻是困惑為難。祂當著眾人的面先對門徒說話,祂明明知道眾人可以聽到祂的談話:
1.祂警告門徒(12:1-3),
2.指引他們(12:4-5),
3.安慰他們(12:6-12)。
警告門徒(12:1-3)
「你們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就是假冒為善。」
祂這話是甚麼意思?法利賽人的歷史是一部輝煌的歷史。他們興起於馬加比時代。他們對猶太民族的關係,就好像極盛時期的清教徒對英國人的關係一樣。法利賽人形成了一種階級,目的在阻止這個國家與其它國家接觸,避免以色列國喪失其純潔與合一。他們有最大、最佳的影響力。法利賽人這個運動的興起,是出於人的熱誠,他們渴望神對於這個國家的理想能實現。但是到了耶穌的時代,他們完全變質了。他們失去了他們在屬靈和道德方面的影響力。祂實際上是說,使他們腐化的酵,就是假冒為善。在這個警告裏,我們的主解釋了這個神古代百姓的歷史上最輝煌的運動,其失敗的原因。是假冒為善的酵摧毀了它。甚麼是假冒為善?直譯就是戴著面具。假冒為善的人戴著面具,不讓別人看到他的本來面目。這樣的人是不誠實的。那些法利賽人都是善於裝假的。
祂說,要防備這事,因為「掩蓋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面具早晚會被人家揭穿的。
12:2,3很巧妙的運用了比喻的技巧,它與前面的話有很密切的關係。我們的主應用另一種說法,來表達同樣的一個思想。這些人想要傳達一個信息,他們是在黑暗中說的,是附在耳上說的。那是一個真理的信息,它要公諸於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悄悄私語,這信息仍要在光明中顯露出來。即使你是在內室附耳所說的,也要在房上被人宣揚。假冒為善的人戴著面具,但面具遲早要被揭穿。真理可能會被蒙蔽片時,但終必顯在光亮處。任何事情,不論善惡都要顯露出來。
所以,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就是假冒為善。它已經毀滅了法利賽人這個運動,如果你允許它在你裏面作工,它也會毀滅你的見證。但是要記住,另一方面,縱然人是以恐懼、戰兢的心說出真理,是在黑暗裏,在內室中說,但真理終必贏得勝利,顯明出來,就好像假冒為善終必被人識破一樣。
指引他們(12:4-5)
注意祂的語氣多麼溫柔!祂稱呼他們「我的朋友!」祂是在對祂的門徒說話,他們已經看見他們的夫子被人推擠、催逼。他們看見祂四周的人眼中所流露出來的狠毒眼光。他們必然感到戰兢、懼怕。因此祂對他們說了12:4,5的話。
這段話裏,祂給他們一些指引。祂告訴他們,要脫離虛假的懼怕,心中應該充滿真實的畏懼。祂說,那殺身體的不要怕他。這裏我們看到一個生活的哲學。祂沒有說,不要怕那殺你的;祂是說,不要怕那殺身體以後,不能再作甚麼的。「以後」這詞頗醒目,也發人深省。殺身體「以後」,還有其它的東西嗎?如果有人殺了我的身體,難道我還不死嗎?耶穌說,人可以殺身體,但他們只能作到這一點,以後的事他們就無能為力了。祂實際上說,如果一個人殺了別人的身體,他就束手無策了,他再也不能造成其它的傷害了。顯然這就是祂走向十字架時的態度、語氣。祂知道他們要殺祂的身體,卻絲毫傷不了祂。因此祂在另一個場合說,「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
所以祂望著這一小群人說,不要怕那樣的人。事實上,祂的十二個門徒,除了一人例外,其他都是被別人殺了他們的身體。
但是,有一種懼怕是正當的,就是懼怕那殺了以後,又能丟在革赫拿(即欣嫩子谷,位於耶路撒冷城外,是焚燒垃圾之處)的。祂將這個地點提升到屬靈的範疇,祂說,有一位神,祂能將人拋入地獄裏,你們當怕的是祂。這是祂對他們的指引。
安慰他們(12:6-12)
這一段非常美麗。祂已經警告他們,指引他們,現在祂以無可言喻的安慰語氣對他們說話。
這段話是祂前面所說的話之結果。注意這裏的步驟何等希奇而美麗。不要怕那殺身體的,要敬畏神。因為你們認識神,所以就可以不懼怕人。五個麻雀不是賣二分銀子麼?但在神面前,一個麻雀也不被忘記。就是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有一個人問我說,「你真的相信神數過你的頭髮嗎?」我回答他,聖經從未如此說。「數過」在希臘原文中的意思是祂一一標明頭髮,那遠比「數過」更詳細!
12:8-12有一個很明顯的意圖。祂想要在門徒面對日益明顯的敵意時安慰他們。在神面前,一個麻雀也不會被忘記。他們每一根頭髮都被標明了,他們遠比麻雀貴重。他們若承認祂,祂也必在天使面前認他們。他們若被下到監裏,聖靈必引領他們。
聖父、聖子、聖靈都看顧著耶穌的門徒。那連麻雀跌落都知道的神,就是聖父,祂的眼目正看護著門徒。聖子則在等待,有一天祂要認他們。聖靈則隨時預備好,要在他們遇見困難的時刻,伸手幫助他們。
「眾人中有一個人」打岔,祂就回答那人(12:13-21)
以上是祂的警告,指引和安慰。接下去是一個人的打岔(路12:13)。群眾中突然發出這個聲音,中斷了祂和門徒的談話。聽起來這人似乎是求耶穌主持公道,但不久我們就看見,他顯然是一個貪心的人。
我們的主如何回答他?祂首先提出一個尖銳、制止性的問題,「你這個人,誰立我作你們斷事的官?給你們分家業呢?」我們最好在此處稍作停頓。基督來到世上,不是要作這一類的事。祂說,我來不是要作斷事的官,不是要用這種方式來處理物質的財產。
然後祂設立一個原則。「於是對眾人說。」這裏的「眾人」原文是「他們」,究竟是指誰?指門徒嗎?我想不是。指群眾嗎?有此可能,但我相信是指這人和他的兄長。這兄弟倆,一個想要分家業,另一個不肯。祂怎麼說呢?祂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接著祂轉過來對群眾說了一個比喻。
祂首先說的是一個原則,警告他們,要避免貪心。然後說明這個警告的原因,「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這裹的「生命」在希臘文裏是zoe,意思是任何一種生命(不論是花朵、蝴蝶、野獸、人)的生物本質。很奇特的是,新約聖經的作者在說到生命的時候,都採用這一個較低層次的字,但是卻將它提升到最高的境界裏。我們每一次讀到的永生,用的就是zoe。耶穌說,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時,用的也是這個字。
這人說,「請你吩咐我的兄長和我分開家業。」我想要得到一些東西,我的兄長擁有一切家業,請告訴他分給我一點。今日世界的生活,若離了聖潔,就會被物質所控制。人們把他們的生活和物質緊緊相連,卻與神分離。但耶穌說,一個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
然後祂說了一個故事,是關於一個無知的富人。注意這人的話,「我的出產……我的倉房……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我的靈魂。」再看看神的話,好像平地起了一聲雷。「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末了這句,充滿了憐憫,也具有無限的諷刺意味。
最後,主用一個結尾,總結了整個情況,「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
路加福音12:22-53
那個要求分產業的人打斷了耶穌的話之後,祂又接著繼續教導祂的門徒。祂已經回答那人說,「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現在祂的教導就因這件事,而著重在「家道」和「生命」這題目上,只是祂現在是對門徒說的。
1.祂首先以溫柔的話安慰他們(22-34節),
2.呼召他們去完成他們的責任(35-40節)。
3.彼得打斷了祂的話,祂就回答彼得(41-48節)。
4.基督一生事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段經文,也是一段偉大的獨白(49-53節)。
在這裏的教訓中,我們的主將祂過去談到的幾個題目作了一番歸納。祂先回到神對人的看顧這個題目上(22-34節)。祂前面也提到人若認祂,祂再來的時候也要認這人,現在,祂又回到人子再來的題目上(35-40節)。祂並且再次回到祂曾提過有關祂要面臨迫害的題目上(49-53節)。
以溫柔的話安慰他們(22-34)
在讀這段安慰的話時,要注意其中幾個突出的命令。
22節說,「不要……憂慮。」
32節說,「不要懼怕。」
33節說,「變賣……賙濟。」
這是主話語中幾個基本的要點。
「不要……憂慮。」為甚麼?因為生命有它的價值。生命勝於飲食,身體勝於衣裳。因此,不要為你的生命憂慮。那麼,難道我的生命不倚靠飲食嗎?祂說,不,生命不是倚靠飲食。你可以飢餓至死,但你的身體死了,你的生命卻仍存在著。這是祂對人類的一個永恆性的觀點。祂這個觀點也表現在祂說過的一句話裏──「那殺身體以後,不能再作甚麼的,不要怕他們。」
生命最終不是倚靠身體的飲食。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因此祂說,不要憂慮。不憂慮是很困難的,祂深知這一點,所以祂呼籲他們想一想。24,27節都有「你想」,想甚麼?想想烏鴉,想想百合花。烏鴉不種也不收,沒有倉也沒有庫,「神尚且養活它,你們比飛鳥是何等的貴重呢?」
祂的意思不是說,我們就坐在那裏,等神來養活我們。祂說,烏鴉不種不收,沒有倉庫,神尚且養活他們。但我們能種,能收,也會蓋倉庫,我們就應該去種,去收,去蓋倉庫。如果神顧念那些沒有先見之明,沒有推理能力的鳥,祂豈不更顧念我們這些祂已經賜下先見之明和推理能力的人?
再來想想百合花。它們不勞苦,我們能勞苦;它們不紡線,我們能紡線;然而所羅門所穿戴的還不如一朵花華美。神如果這樣裝飾不勞苦、不紡線的百合花,祂豈不更要裝飾我們這些有能力勞苦、紡線的人?所以不要憂慮,祂賜給我們理解力,祂就不會置我們於不顧。縱使有一天我不能勞苦、紡線,不能收割、貯藏,神還是能;我無論如何都可以高枕無憂。這就是祂所教訓的。然而神既賜給我推理的能力,我就不能期望祂為我作一些我自己應當作的事。
29-31節裏的「求」,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意思。我們的主不是說,我們不可以想這些吃、喝的事。祂說,我們不要為這些事掛心,不要把這些事當作生命裏最熱衷追求的目標。生命中最要緊的,不是吃、喝、穿甚麼,而是要得著神的國。這神國不僅僅是一些「遙遠的事件」,而是已經存在的事實。我們所要求的,就是和這既存的神國事實,建立起一個正確的關係。生命的願望,就是求神的國。我們越遵守這個命令,就越能進入和平,寧靜,和安息中。
然後祂用32節作總結。注意這裏有一個生動、鮮明的對比。你們要求祂的國。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我們求甚麼,祂必賜給我們。我們的心若渴望尋求祂的國,祂就樂意將天國一切的福祉賜給我們。祂是以智慧管理,以能力維護,以愛心包圍祂的國。
耶穌的這句話,「你們這小群,不要懼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是多麼廣泛而具啟示性。假定有人爭論這句話,我可以想像他們的批評是甚麼。他們會說,祂用的表號不一致。祂一開始說,「你們這小群。」用的是羊和牧人的表號。然後祂說,「你們的父」時,祂忘了羊和牧人的表號,改用父親和家人的表號。祂又說,「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再一次改變祂的表號,採用王和國度的表號。
事實上,如果把這些隱喻綜合起來,就會發現它們並沒有混淆。它們形成了一個完美的畫面,來描繪神國的整個事實。整個敘述是東方式的,在東方國家,一族的首領就是羊群的牧人,是一家之父,一
接著是應用的方法,這段話(33-34節)頗有力量,呼召人真正投資他的財寶和生命。變賣你所有的,賙濟人。變賣你的東西,好叫別人蒙福,而不是自己蒙福,這纔是真正的投資。也許一時看不到利益,但這是最穩妥的投資。我們想起耶穌所講有關金錢的另一段話,和這裏的話是一致的,「要藉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裏去。」
他們的責任(35-40)
他們的責任是,「腰裏要束上帶,燈也要點著……等候主人。」他們若如此行,祂來的時候,就要叫他們坐席,由祂來伺候他們。祂自己要束上腰帶,伺候在這個世代中伺候祂的人。在這一點上,祂最後說的話是,「你們也要預備。」
回答彼得(41-48)
接著是第二次的打岔。「彼得說,主阿、這比喻是為我們說的呢?還是為眾人呢?」他的問題非常有趣,又頗醒目。
注意主的回答。祂以另一個問題來回答他的問題,祂的回答可伸可縮。我們的主實際上說,我到底是對你們說的,或是對眾人說的,要看情形而定。我是對我的管家說話,你們當然是我的管家,但這個門是開放的。別人如果願意,也可以進入我的國,作我的僕人和管家。問題是,「誰是那忠心有見識的管家?」
43-48節,祂特別提到應用的例子。祂教導我們如何作管家?管家的責任在餵養羊群,而不是虐待羊群。這個問題是彼得提出的,稍後他在彼得前書裏說,
我這作長老,作基督受苦的見證,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著神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
顯然彼得已經學到了他的功課。
偉大的獨白(49-53)
那是一個偉大的心聲。馬太、馬可、約翰都末記載,獨有路加記了下來。不要忘了當時的氣氛:官長滿懷敵意,群眾興奮激昂,門徒困惑不解。
在這段心聲裏,我首先發現祂有意表明祂對這世界的目的,「我來要把火丟在地上。」施洗約翰說,「祂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路3:16)。使徒行傳提到,聖靈好像火焰降下(徒2:3)。
其次,我發現這裏啟示了祂生命中的熱望,「倘若已經著起來,不也是我所願意的嗎?」祂最熱切期望的,就是完成祂的目的。
然後,我看見祂把火丟在地上的方法。「我有當受的洗還沒有成就。」祂正定睛望向祂那死亡的洗禮。
當祂望著這一切的時候,祂感覺到一種限制,「我是何等的迫切呢?」基督實際上說,有些事我今日無法行。我是如此迫切。我來是要把火丟在地上,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火著起來。但是,要一直等到我受了死難的洗,這火纔能丟下來,在這事末成就之前,我是何等迫切阿!
然後,祂再度對門徒說話,祂宣告那最終的過程,「你們以為我來,是叫地上太平麼?我告訴你們,不是。」我來是要叫人分爭。那些歸向我的人將和拒絕我的人起分爭。
今日,我們站在死難之洗的另一面祂已經經歷死難,祂再也用不著心裏迫切了。
哦主耶穌,我心歡喜,
你為我們,輕柔踏遍
那條羞恥,痛苦途徑。
你神聖工,全然成就,
榮耀寶座,今屬於你;
天上真神,將你高舉。
祂走向那死難的洗禮。祂拋下火,祂的心已經看見祂將受的苦難,祂的心就滿足了。
祂今日是否仍心裏迫切呢?保羅寫信紿一些信徒時曾說,「你們迫切(中文聖經作「狹窄」)原不在乎我們,是在乎自己的迫切(中文聖經作「心腸狹窄」)。」基督有的時候仍會說,祂心裏迫切。祂若這樣說,那是因為祂的管家,祂國度裏的人,那些為祂事工負責的人沒有尋求神的國,甚至有時也們還彼此毆打。但願神救我們脫離這樣的失敗,使我們能忠於祂自己和祂的國,這樣祂就不會為我們心裏迫切、焦急了。
路加福音12:54-13:9
我們的主說過那段偉大的獨白之後,又轉過來對眾人說話(12:54-59節)。然後祂再度被人打斷祂的談話(13:1)。
因此,我們要考察兩件事。
1.祂對眾人的談話(12:54-59);
2.別人的打岔,有人在這時告訴祂一件傳聞,祂聽了以後就回答他們。
「耶穌又對眾人說。」這個「又」字顯示了祂也把門徒包括在內。祂本來一直是對門徒說話,眾人在旁邊聽。現在祂開始對眾人說話,門徒則在一旁聽。
對眾人的談話(12:54-59)
首先我們要問,祂在那個場合對眾人說話的原因何在?這可以從祂附帶所說的一句簡短而重要的話裏找到答案。祂說,「你們知道分辨天地的氣色,怎麼不知道分辨這時候呢?」
「這時候」三個字,揭露了祂所說這一切事的主要原因。在10:23裏記載祂的話說,「看見你們所看見的,那眼睛就有福了。我告訴你們,從前有許多先知
「這時候」就是
想想當時那個世代的情景。全世界都被壓制在羅馬帝國的鐵軛之下,整個帝國的大權都集中在一個帝王手中,他還聲稱自己的大權是天賜的。再想想看,耶穌降生在當時的世代,具有甚麼意義?沒有任何人(包括祂的門徒)能明白這個事實所具有的深刻意義。但是祂知道,所以祂說到「這時候」。
那麼,面對著祂所認為的重大「時候」,祂如何行呢?祂責備他們,並且提出呼籲。祂的責備見於12:54-56。
祂聲明他們知道分辨天色。祂沒有說分辨天色是不對的。祂告訴他們,他們對一般天色的觀察十分正確。祂說,你們看見西邊起了雲彩,就說快要下雨了,你們說的沒錯。你們見起了南風就說要燥熱,結果確是如此。你們在分辨天色的事上很內行,但在屬靈的事上你們卻是瞎眼的。
「怎麼不知道分辨這時候呢?」你們對於風的知識很正確,對靈的事卻一無所知。你們能準確地觀察天空,卻不能看見天空上面那屬天的事。那就是他們的光景。我們的主用一個問題來責備他們。「怎麼不?」你們知道觀察天色,怎麼卻對四周屬靈的事如此盲目呢?
祂曾對門徒說,「看見你們所看見的,那眼睛就有福了。」現在祂對眾人說,你們是瞎眼的,你們不明白所臨到你們的這日子,不明白你們所處的時代。你們在分辨天色的事上有智慧,在屬靈的事上卻是愚昧、盲目、遲鈍的。你們到底是怎麼回事?
祂回答自己所提出的問題。祂稱他們為「假冒為善的人」,那就是答案。他們所以只知分辨天色,卻不分辨這時候,是因為他們的假冒為善。祂以前曾警告祂的門徒要防備這一點,祂說,「你們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就是假冒為善。」
一個假冒為善的人,就是企圖以一幅假面貌出現的人,他是活在虛謊之中。「假冒」有兩種,有時我也弄不清楚到底那一種比較糟糕。有一種人是終其一生「假冒為善」,他表現得很不錯,但他裏面卻不是這樣。另一種人是終其一生「假冒為惡」,他表現的是一個壞人,但他本人其實並不是這麼壞。這是一個心理學的問題,我不打算在這裏加以辯論。
祂接著問了另一個問題,「你們又為何不自己審量,甚麼是合理的呢?」在這個問題裏,祂承認一個事實──每一個人都有分辨道理的能力。
「人的靈是耶和華的燈。」每一個人在本質上都是屬靈的,神就是藉著人的靈,來與人類交往。人們稱這種能力為良知。但這只是人的詞彙和想法,人很難解釋良知的本質是甚麼。聖經卻有明確的解釋。經上說,人的靈是耶和華的燈。耶穌對那些人說,你們為何不知道甚麼是合理的?你們已經喪失了屬靈的觀察能力?為何你們擅長分辦天色,卻看不見你們生活中的各種事實?那慈愛、賜福的雲彩正覆庇著你們,你們卻一無所覺。現在風的氣息吹向你們,以灸人的熱度向你們說話,你們卻毫不明白。
在責備他們之後,祂向他們提出一個偉大的呼籲,要他們與神和好。祂用法庭作例子來說明。這裏提到四個詞:對頭、官、法官、差役。這些都是法庭上出現的人。對頭是法庭上的原告;官是指地方官,最先受理案件的人;法官則是作裁決的人;差役是執行法官判決的人。在我們生命最終的法庭裏,我們的對頭是神,地方官是神,法官是神,差役也是神。我們最初和最後都要向神歸服。在祂的國度裏,祂是官長;是破壞律法之人的對頭;是下裁決的法官;也是執行判決的差役。
神是不會被賄賂的,祂不會被枝節問題擾亂,也不會被矇騙。以賽亞書裏有關神僕人的預言中,提到神賜給祂的王權,先知說這將要來的一位,「祂……行審判不憑眼見,斷是非也不憑耳聞,卻要以公義審判貧窮人,以正直判斷世上的謙卑人。」
我們若拿這段話和今日的情形作對照,就會發現這段話是多麼醒目。我們今日是如何審判?乃是憑著眼見,憑著耳聞,我們沒有別的辦法。你若進到一個法庭裏,會看見甚麼?一個法官,也許還有陪審團。法庭的任務就是判斷被告是否有罪。有一些證人會被傳來作證,他們只能作兩件事:述說他們所看見的事,和他們所聽見的話。此外沒有別的審判方法。所有的判決都是採取這種方法。
現在來看這裏的對比。祂既然不靠眼見,不憑耳聞,不根據證人的證詞審判,那麼祂如何審判呢?乃是以公義審判。
在這裏,基督啟示了神就是罪人的對頭,是官長,是裁決的法官,也是執行判決的差役。基督看見了他們所未看見的屬靈國度,祂就向他們提出呼籲。祂說,「你同告你的對頭去見官,還在路上,務要盡力的和祂了結。恐怕祂拉你到官面前,官交付差役,差役把你下在監裏。」
基督對這些人說,去與神和好。我們不妨把這個呼籲和祂前面對眾人說的話連接起來。祂說,你們在靈裏是瞎眼的。你們為甚麼瞎了眼?因為你們假冒為善。假冒為善又是如何引起的呢?是因你們和神的關係不正確。一個與神有正確關係的人,是不可能假冒為善的。一個人若與神的關係出了毛病,他就會變得假冒為善,想要欺騙,結果騙了自己,他成了瞎眼的人。他知道何時會下雨,何時天會燥熱,但他卻感覺不到神吹在他生命中的風,感覺不到他所處那一個時代的意義。祂先用那個比喻性的話,諷刺、責備他們只會觀天色,卻在靈裏遲鈍,然後祂用法律上的詞彙,呼籲他們與神和好。──《摩根解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