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路加福音第十三章

 

回答傳聞的話(13:1-5

然後,有人打斷了祂的話。「正當那時,有人……。」留意路加所特別標明的時間,「正當那時。」這些人為甚麼要在當時告訴耶穌彼拉多所作的一件事?那時有一些熱心的加利利人違反了羅馬的律法,彼拉多聽見這事,就差遣一隊征討軍前去。兵丁到達的時候,那些加利利人正在獻祭、敬拜,他們就殺了加利利人,將他們的血攙雜在祭物中。我認為,如果不是耶穌清楚地解釋了,我們就無法知道他們將這事告訴耶穌的原因何在。

祂說,「你們以為這些加利利人比眾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這害麼?」祂給了他們另一個有密切關係的例子。我一直相信,告訴祂這事的那些人是猶大地的人,他們對那些加利利人根本不存任何同情心。我想他們可能帶著幸災樂禍的態度對祂說這事。祂採取了這個例子,但是另外又提到了一件發生在猶大的中心地點──耶路撒冷的事。就是從前西羅亞樓倒塌的事件,當時壓死了十八個人。

再進一層來看這事。祂已經責備他們不知道分辨這時候;他們就來到祂面前,他們實際上是說,我們可不像你所說的那樣盲目。我們認出了你那個有關法庭的比喻裏,所暗示的審判的行動。為了表示他們明白,他們就告訴祂加利利人和彼拉多的事件。他們沾沾自喜地站在那裏,實際上他們從未像當時那樣盲目過。

耶穌對他們說,真是這樣嗎?你們以為那些加利利人的罪,比其他加利利人的罪更重嗎?你們以為這種災禍是顯示他們的罪孽極重嗎?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錯了。你們誤解了公義和公平,誤解了那位官長、對頭、法官、差役行事的方式。

「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你們以為那些在西羅亞樓倒塌時喪生的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嗎?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

這些人所舉的例子,適足證明他們的眼瞎。他們不瞭解神。那不是神的方法。大災難不是證明某種特殊的罪。他們認為身體的遭害是象徵道德的敗壞,其實不然。一個人即便不遭彼拉多殺害,他仍會滅亡。即使沒有高樓倒塌壓死他,他仍會滅亡。他可能死在自己的床上,四周親友環繞,甚至樂聲不絕;但除非他悔改,否則他仍要滅亡。耶穌所說的「滅亡」,不能以身體方面的用語來解釋,它在屬靈範疇中有更深刻的意義,但他們在這方面卻瞎了眼。

無花果樹的比喻(13:6-9

接著祂講了一個比喻,來啟示神管理人類生活的原則。一個人在他的葡萄園裏有一棵無花果樹,那是屬於他的產業。他走到樹前,想要找果子,也有權指望得著果子。但是他一無所獲,他就說,「把它砍了吧!」他有權毀滅這樹。但是,管園的說,「主阿,今年且留著,等我周圍掘開土,加上糞。」管園的似乎這樣對園主說,我不是求你可憐它,也不是求你讓它逃避它的道德責任。我只是求你給它一個新的機會結果子;等我掘土、施肥以後再說。「以後若結果子便罷,不然再把它砍了。」

因此祂讓我們看見神的審判是根據公義,祂是業主,有權這樣作,然而祂的審判一向是在無限的忍耐中施行。最後,如果人不顧祂公義的要求和長久的忍耐,不顧祂作為中保的服事,依然不肯結果子的話,祂就要與神聯合起來施行審判。神的審判是不能挽回的。

路加福音13:10-21

我們仍然在追蹤主在世上最後六個月的事工。很可能這裏的事件是發生在約但河的另一岸。祂在世最後一段時期,曾花了許多時間在那裏。路加沒有說出那裏的地名,也沒有指明時間。這件事惟獨見之於路加的記載。地點是會堂,時間是安息日。

這段記載可分成兩個段落:

1.首先是耶穌在會堂裏的舉動(10-13節);
2.然後是官長對耶穌的攻擊(14-21節)。

這事件雖然短,卻充滿亮光和啟示。

在會堂裏的舉動(10-13

首先來看那位婦人,她是整個畫面的中心人物。路加說她「腰彎」。那是一個醫學名詞,在新約中沒有其它的地方出現過。按希臘文正確地直譯,應該是「雙重彎曲」。我們進一步讀到她腰彎得「一點直不起來」「直不起來」也是一個醫學名詞,曾在新約其它地方出現過。約翰福音8章說到耶穌在聖殿中時,人們把一個犯罪的婦人帶到祂面前,約翰記載說,耶穌直起腰來。這裏的婦人幾乎不能向上看。你如果碰見她,她是無法抬眼看你的,她的腰彎得太厲害,眼睛總是向著地面。

「被鬼附著」這句話,可以在16節裏找到說明。耶穌說她「本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被撒但捆綁了這十八年,不當在安息日解開她的綁麼?」

導致她生病的靈乃是邪靈。這個婦人在身體上患了疾病,根據路加這位醫生傳道人所說,她患了腰彎的病,無力直起腰來;然而耶穌說,是撒但捆綁了她。

因此這裏是一個例子,說明邪靈可以造成肉體上的疾病,且長達十八年之久。這故事沒有絲毫的暗示,說到這婦人在生活上有任何不道德之處。她是魔鬼行動下的受害者,我們不知道魔鬼在怎樣的情況下使她生病,並且病了十八年。聖經中也沒有任何線索,暗示她的病是由不道德引起的。事實上,此處她是出現在會堂裏。她正要去敬拜。當耶穌稱她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時,祂不僅僅要指明她是一個猶太人,因為這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事;祂用這話稱呼她,是要指明她對神的信心。這裏是一個例子,說到撒但能用權勢直接使人肉體受苦。我不打算多作解釋。世界上也許還有其它類似的例子。生命中有許多事是我們還無法測透的,就像有關受苦的奧祕、魔鬼的勢力等。我們只能照著所啟示的來看這些事。

耶穌進到會堂裏,我們可以只用兩三句話簡短地述說這個故事。首先,祂看見了她。祂當然看見她了,祂的眼目總是在觀看。我們觀察祂一生的事蹟,就能一再地發現,祂最先看到的人,都是有最迫切需要的人。在另外一個場合中,祂進到會堂裏,那兒有一個手枯乾的人。當時官長們都在一旁觀看,要看祂怎麼行。他們當然也看到了那個枯乾了一隻手的人,也許他們以前就常見那人在會堂出入。他們以前對他不加理睬,可是就在耶穌來到的那一天,他們知道,耶穌一定會一眼見到那人。他們這種想法,在不知不覺中對主是一種讚美。祂一向是如此。祂一眼就見到了這個患病的婦人。如果在一群人中,有一個人的需要最迫切,那人就是耶穌所要尋找的人。

祂就對她說話,稱她「女人」。祂在別的場合也用過這個稱呼。這名詞從祂嘴唇中吐出,實在有無限的溫柔。於是祂用手按著她說,「女人,你脫離這病了!」她就立刻直起腰來。耶穌醫病工作的特色,就是立刻見效,並且病人完全好了。祂醫治人的時候,這人就十足痊癒了,沒有任何遲疑。其他人也許會暫時拋掉拐杖,過不久又得重拾拐杖。但是祂醫治好的人,從未再拾回過拐杖。這婦人得了醫治,她完全好了,「立刻直起腰來。」

再來觀察我們主的行動所具有的意義。這婦人被撒但捆綁;耶穌只用一句話,一次觸摸,就釋放了她。在此我們看見耶穌的能力和權柄勝過了撒但。撒但捆綁她,她無力掙脫,別人也無法釋放她。基督來,就釋放了她。祂斷開魔鬼的鎖鍊,制服了魔鬼的權勢。祂比那有兵器的壯士更壯,就從壯士手中擄回那受了十八年痛苦的婦人。

這個故事中有一些奧祕,是我們感到困惑,無法明白的。為甚麼神允許這一類的事發生?撒但如何得著能力來勝過這婦人?還有許多其它的問題待解答。但是,這個事實仍存留至今:有一個婦人,她並非有不道德之處,她乃是一個敬拜者,在屬靈的意義上是亞伯拉罕的後裔,然而她受撒但捆綁;基督經過那裏,進了會堂,粉碎敵人的勢力,醫治這婦人,使她得了自由。

官長的攻擊及耶穌的回答(14-21

現在來聽聽管會堂的如何說。他大為震怒。聖經說他「氣忿忿的」。他是管理會堂的,是獻身於敬拜神的人,竟大為憤怒。為甚麼?因為有一個女人進了會堂,她是一個患病、受苦的人,現在她卻站直了身,在那裏榮耀神。

聽聽他怎麼說。他是對眾人說話,但他的話拐彎抹角是對耶穌的攻擊,「對眾人說,有六日應當作工;那六日之內,可以來求醫,在安息日卻不可。」

他宣告說,這件事不合程序。它破壞了諸事應有的正確程序。人「應當」工作六日,那就是說,他們不應當在安息日作任何事。他所反對的,不是婦人得醫治的事實;對他來說,那婦人是否得醫治是無關緊要的。他反對的是,這事破壞了安息日的儀式條文。他拫本末考慮到這婦人得醫治的事,他只想到主是在作工,對他來說,在安息日作任何形式的工都是不可的。他所說的「應當」,代表那些必須的,不可避免的,分內的事;但他們不可在安息日得醫治,耶穌不可在安息日治病,因為治病也是屬於工作的範圍之內。

因此,他將屬靈範疇裏的得勝貶低到物質的範疇裏。他只看見這婦人站直了身的行動,卻完全未看到這個身體上的行動,乃是出於屬靈事物的結果。那一天,就在會堂裏,在屬靈世界中,邪惡的勢力受到了控制。他卻根本末看到這一點。他只看到耶穌伸手摸了那婦人,那是工作!他看見原先彎著腰,臉面向地的婦人忽然站直了身,那是工作!這實在是不幸!在他認為,儀式比人更重要。他為了維護安息日的儀式條文不受到任何破壞,而情願讓那婦人繼續受苦,等到過了安息日再說。

現在再來看耶穌,聽祂說的話。首先我注意到,祂也生氣了。這可以從祂稱他為「假冒為善的人」看出來。那是一種生氣的語氣。

祂接著為自己辯明,「難道你們各人在安息日不解開槽上的牛驢,牽去飲麼?」

祂看出,管會堂的為了那婦人得釋放而生氣,是證明他的假冒為善。祂用這個問題啟示了一個事實:歸根究底,這人所反對的不是祂破壞了安息日。基督實際上說,如果我伸手解開這婦人的捆綁,是在作工,那麼你解開槽上的牛、驢,牽去飲水,又是在作甚麼呢?你那樣作了,心中毫無不安,但你現在卻為這件事發怒。

顯然的,當這人力爭安息日的神聖性時,他心中潛伏著對耶穌的敵意,那纔是他提出反對的主要原因。因此,主揭露了他的假冒為善。

然後祂採用他自己的話。這人說,「應當。」耶穌說,「這女人本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被撒但捆綁了這十八年,不當在安息日解開她的綁麼?」

管會堂的說,你不當在安息日作任何事。但耶穌說,你的「應當」,卻未運用在你口渴的牛、驢身上。既然你不將「應當」運用在你的牛、驢身上,為甚麼你卻運用在這女人身上?就像祂在另一個場合說的,難道人還不如一隻羊貴重嗎?這些人都是很顧惜動物的。他們不反對在安息日解開一隻牛或驢。耶穌也不反對。但是祂反對的是,當他們的牲畜有了危險時,他們就設立一條律法來解決;而當人陷於痛苦、疾病時,他們反而採用另外一條律法來限制。祂反對這人的「應當」,祂採用了另一個「應當」。管會堂的提到了守安息日的必要,但還有一件事比守安息日更必要。對耶穌來說,人比條文律法重要得多。

「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我們的主這樣說,並不是將安息日降低到一個不重要的地位,祂乃是將安息日置於應有的地位上。安息日是為了增進人的福祉而設立的。如果這個女人,亞伯拉罕的後裔,需要在屬靈的範疇內脫離撒但的權勢,那麼就應當在安息日結束魔鬼的轄制,使她進入自由之境。

我觀察這管會堂的人,看到這人已經喪失了對人類價值的認識,以及對神真理的認識。他不認識神。相反的,耶穌認識神,祂知道人的價值。一個人若看不見神,不認識神,他也常常會失去對人類價值的體認。但一個人若認識神,知道人類生命的價值,他就會知道如果和公義、真理、公平、憐憫比較起來,奉獻十分之一的薄荷、芸香、菜蔬實在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路加說,祂的敵人都慚愧了。我不知道如何解釋這句話。我願意往最好的一面想,就是他們都為自己感到羞愧。但恐怕這不是原來的意思。至少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眾人因祂所行的榮耀之事而歡喜。

然後呢?祂簡單重述了前面講過的兩個比喻。我們可在馬太福音13章裏找到這比喻的完整記錄。那就是一棵樹不正常的發展,以及麵酵所代表的腐化力量。

一粒芥菜種是不會長成一棵大樹的,除非它有了不正常的發育。芥菜種長成大樹,不是象徵基督教會的發展過程,而是代表一種不正常的發展,以致招來了鳥類棲居在樹枝上。鳥在這裏是象徵邪惡的事物。

我們已經熟悉長久以來,各方對於麵酵比喻的辯論。最普遍的解釋,將本節的酵解作好的。所有解經家都承認,在聖經其它地方,麵酵都歸作邪惡的一類。因此我堅持認為這裏也不應該例外。

祂為甚麼要重述這兩個比喻?因為祂看見並且明白管會堂之人的態度,以及眾人的態度。祂因此用比喻來顯明,祂已經認識到祂的工作所遭遇的難處。祂不是說,祂的工作至終不會成功,但是祂知道,在這過程中會有一些摻雜。

我們把這比喻和前面的事件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就會看見有兩個國度,一個是撒但的國度,一個是神的國度。撒但的國度在那裏,他捆綁了那女人,又使管會堂的瞎了眼。神的國度也在那裏,耶穌釋放了那女人,改正了管會堂的人。撒但的國度是捆綁和使人眼瞎;神的國度是釋放和改正。

因此可見神的國度勝過撒但的國度。神所膏的王,能夠釋放撒但所捆綁的,並且祂願意照明官長們的眼瞎。在神兒子的身上,我們看見了神國的勝利。

這故事裏還有一個小的詞,我們前面已經強調過了,就是「應當」。這詞啟示了管理魔鬼國度和管理神國的動力。管會堂的說,那些事「應當」作,但他的「應當」卻完全不顧及在痛苦中的人。不可在安息日趕鬼。不准讓任何事來破壞慣常的儀式和宗教上的禮儀。這時撒但的面目完全暴露出來了。歸根究底說來,這種漠視人類痛苦的「應當」,完全是從地獄來的。

再聽聽另一個國度的話。「這女人……不當在安息日解開她的綁麼?」那是一種出於憐憫的行動,想要把人類放在他正確的價值上面。人正確的價值是甚麼?可以從這一節最熟悉、最崇高的經文中找到:「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

這就是耶穌的「應當」,就是祂的動力。祂最主要的熱望,就是解開被捆綁的人,使那女人直起腰來;粉碎撒但的權勢,使被擄的得自由。

天堂和地獄就在這個小小的詞「應當」上見了分曉。這取決於我們的「應當」是甚麼,究竟是忠於撒但的國度,還是忠於神的國。

路加福音13:22-35

本段經文中,路加記載另一件發生在比哩亞事工階段裏的事。

「耶穌往耶路撒冷去,在所經過的各城各鄉教訓人。」這句話使我們想起了9:51所說的,「耶穌被接上升的日子將到,祂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這節經文介紹了耶穌在世最後六個月所發生的事,當時祂正面向耶路撒冷而去。

此處的故事可分成兩個段落:首先是記載一個推理的問題,以及主的回答;然後是有人報告祂,說祂正面臨一項威脅,隨後是祂的回答。

關於第一部分的問題和回答,記在23-30節。「有一個人問祂說,主阿,得救的人少麼?」毫無疑問的,這是一個出於真心的問題。我們不知道這人發問的原因。很可能他是一個眼光敏銳的人,他對這最後六個月中的甄別過程,以及眾人逐漸遠離耶穌的趨勢感到困惑。也許這位旁觀者在想,當耶穌結束一切工作的時候,祂的事工究竟會不會成功?群眾仍然圍繞著祂,但他們開始瞭解祂之後,就逐漸離祂而去。基督的事工是不斷地吸引眾人,並且在群眾中作分別、選擇的工作,因此眾人很難留在祂身邊。當祂完成祂的事工時,身邊連一個忠心的門徒都沒有。有一句悲哀的話說到這故事,它不是單指群眾,也指那十二個內圈人,「都離開祂逃走了。」

我禁不住在想,也許這個人獨具眼光。他看見群眾的態度,看見他們逐漸離開祂,就說,「主阿,得救的人少麼?」

另一方面來說,這個人也可能是為自己操心,他也許聽了耶穌的教訓和要求之後,開始懷疑他自己是不是能得救。耶穌在肉身之日,從未暗示作基督徒是容易的。異端是為這個貪圖安逸的世代所預備的,我們處在這世代中的人,只關心統計數字,遠超過關心屬靈的能力。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這裏末暗示任何安逸的生活。甚至祂的倫理標準是如此高,以致於誠實的人都會為之戰兢;如果他們讀了登山寶訓就更要戰兢了。因此,這個提出問題的人已經意識到耶穌的理想太高了,簡直不可能實現。

耶穌如何回答?我們可以對問題本身猜測紛紛,但祂的回答卻不給我們留下任何疑惑的餘地。首先,我們注意到祂沒有針對那問題提出任何答案。其次,必須認識到祂實際上已經作了明確的回答。這兩點並不是絕對對立的。這個問題涉及猜測的範圍,所以我們的主不願意回答。這點本身頗富啟示性。人們常常喜歡得著獨斷的答案;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祂不回答這一類的問題。有些人總是要求肯定的答案。固然我們有些事情必須要肯定,但是推測性的問題所牽涉到的,通常是不大重要的。有一次我聽見胡頓博士(Dr. John Hutton)說,「有些人總是要尋找死板而肯定的答案,他們也找到了,卻是一個死的答案。」

那麼,耶穌回答他甚麼呢?「你們要努力進窄門。」注意這個回答的意義。那人問,「得救的人少麼?」耶穌實際上回答說,不要浪費時間辯論這個問題,看看你自己吧!你得救了沒有?「你們要努力進窄門。」這是主回答裏首先強調的。

祂接著說,「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及至家主起來關了門。」這裏有一個技術性的字。我們不能將語句在「不能」這個詞後面告一段落。整句話的意思不單單是說,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不能。它乃是指明人的機會是有限的,「及至家主起來關了門。」

基督藉此說到,進入那門的機會是有限的。時候將到,家主就要起來,把現今正敞開的門關上。

祂繼續告訴那個發問者,在那日,許多人將對祂說甚麼,以及祂將如何回答他們(25-27節)。

祂深知在那日,許多人要向祂懇求。我們認識你啊!我們在你面前吃過,喝過。你到過我們的城裏,在我們的街上教訓過人。我們對你知道得很清楚。但是耶穌要說,我不認識你!這是何等嚴肅、可畏的話啊!個人的得救不是根據他是否熟識祂來決定,乃是根據個人與祂的關係而定。這種個別的關係只有在祂說「我認識你」時,纔能得到證實。保羅有一次說到認識神,他說他情願被神認識。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轉變;認識神,或者情願被祂認識。基督實際上說,你可以熟識我,與我同桌共食,站著聽我的教訓,但這一切還不夠。一個人得救不是靠著熟識主;得救必須建立在個人與主的關係上。

祂又加上另外的說明,「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從東,從西,從南,從北,將有人來,在神的國裏坐席。只是有在後的將要在前,有在前的將要在後。」

祂在這段話裏啟示了一個事實:人與祂的關係不是與生俱來的。那時的人都倚賴他們與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血緣關係。祂的聲明深具含義,包涵甚廣。血緣的關係算不得甚麼,重要的是屬靈的關係。那就是擁有和他們祖先同樣的信心,並且順服他們心中的感動。

讓我們不要忘記我們主對那個問題的回答。我們如果也想問得救的人是多是少,就該聽聽祂的聲音;那永活的主現今仍在對我們說,我不回答推測性的問題,那沒有任何道德上的價值。你們要努力進窄門。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進入與神正確的關係中。你們要努力進入得救的行列中,不要管得救的人是多是少。

現在來看第二個段落。路加用「正當那時」,將下面的事件和我們剛纔讀的那事件連接在一起。

我們可以想像,這些法利賽人當時正站在一邊,聽祂對那人的回答。他們很可能對耶穌所說,人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血緣關係不重要這部分,特別感到生氣。他們過來對耶穌說,「離開這裏去吧!因為希律想要殺你。」

他們告訴祂,有人威脅要殺祂。毫無疑問的,他們說的是直話。如果他們所說希律要殺祂的話是捏造的,祂就不會叫他們傳話給希律了。然而,我一直認為他們告訴祂這事,並不是因為尊敬祂。相反的,從故事本身可以看出,他們是因為恨祂,纔告訴祂這事。

顯然的,他們存心想要恫嚇祂,以將祂趕走。我們也許覺得這種打算很愚昧,但他們的動機確是如此。他們覺得不管怎樣,一定得趕走祂,也許這樣恐嚇祂,可以使祂聞之逃遁。

整件事最主要的價值在於祂的回答。祂如何回答他們?「去告訴那個狐狸。」這是最輕視的用詞,但我們的翻譯還沒有把裏面的諷刺意味表達出來。「狐狸」這詞在希臘原文中是用陰性的,如果正確地直譯,應該是「去告訴那個母狐狸。」

祂用陰性的名稱來稱呼希律。我們在耶穌的生平事蹟中,還末發現祂在其它場合曾用過如此輕蔑的話來稱呼人。我想沒有其它故事,此希律的故事更悲慘了。每一次我思想我們的主個別對付人的方法時,就不禁嚴肅地停留在這個故事上。我認為,一般說來在耶穌的面前,沒有無藥可救的人,惟獨希律例外。他一直末見過耶穌,直到稍後耶穌被彼拉多帶到他面前為止。耶穌始終避著他。如今祂差人帶給他一個輕視的信息。不久,彼拉多將耶穌送到希律那裏,我們讀到希律「很歡喜」見祂。為甚麼?因為「指望看祂行一件神蹟」

一個人想見耶穌的目的,若單單是為了看祂行神蹟,他就是在毀滅自己的靈魂。希律正是如此,他想尋開心。當他們面對面站立的時候,耶穌拒絕和他說話,祂一言末發。希律問祂各樣問題,祂都不回答。祂對這樣的人無話可說。這是一幅可怕的畫面。耶穌逃避希律,差人傳一個輕蔑的信息給他,後來和他見面時,又一語不發。這摁實在是一個嚴肅的畫面。一個人可能墮落到這樣的地步,以致於耶穌對他無話可說。

再聽祂的話。「去告訴那個狐狸說,今天、明天我趕鬼治病,第三天我的事就成全了。」

那就是祂計劃最終的成全。這是甚麼意思?祂正面向耶路撒冷而去。祂已經清楚表明祂要去耶路撒冷受死。這就是祂現在面對希律的威脅時所提到的事實。「第三天我的事就成全了。」那是從神的方面說的。

「雖然這樣,今天、明天、後天我必須前行,因為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喪命是不能的。」那是從人這方面說的。祂知道祂將要死,但當祂談到死的時候,祂實際上這麼說,希律,你無法殺我。我的計劃都已經安排好了,沒有任何事能阻撓它。我今天、明天仍醫病趕鬼,但第三天──這是一種優雅的方式提到那結局──我的事就成全了。我就要完成我的計劃,包括釘十字架在內。因此前面一個段落無異是描述祂的計劃在屬神的層面上的情形;第二個段落則包含了人的因素在裏面,「因為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喪命是不能的。」

那是在人的層面上之結束。我就要去耶路撒冷,在罪人手中受害;但就在那一天,我的使命也完成了,希律和地獄都不能阻撓我的使命。

我們到處可見主對十字架的這種明顯態度。我們也要不憚其煩地再度強調說,祂每次提到祂的十字架時,同時都宣告了十字架的必要性,以及祂的復活。祂不是以「受害者」的身分向十字架走去,祂乃是以神計劃中的得勝者之身分前去。

一直到五旬節那天,門徒終於明白了祂說的這一切話。彼得在聖靈降臨之後,第一次講到耶穌和祂的十字架時怎麼說?他說,「祂既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你們就藉著無法之人的手,把祂釘在十字架上殺了。」

因此,祂的敵人對祂說,你最好離開這裏,因為希律要謀你的命!人子在神永恆的計劃中,卻帶著歡喜,嘲笑希律說,去告訴希律,他不能阻擾我。我來是要實現神的計劃,時候到了,我要被交在殺害我的人手裏,我的事就成全了。這裏的「成全」原文是teleioo;祂在十字架上最後的呼喊「成了」,也是出自同一個語根的動詞tetelestai,意思是完成了,成全了。

下面的一段話,我認為是聖經中最難懂,也最難解釋的一段。那裏面充滿了心碎的語調,是神的心碎了。那是懷著最終憐憫的悲歌。這段話(34-35節)揭露了祂的心腸。我們讀的時候,不可能讀不出祂那嗚咽的聲音,那是神的偉大母愛。

由於耶路撒冷不肯悔改,因此神的憐憫和旨意也無法阻止刑罰臨到它。「看哪,你們的家……留給你們。」至於「成為荒場」一詞原文裏有沒有,無人能斷言。但不管有沒有這幾個字,「成為荒場」的這個事實還是存在的。

「看哪,你們的家留給你們。」我們用不著說「成為荒場」,因為一個家若被神遺棄了,必然會成為荒場。在耶穌開始祂的公開服事時,祂進入聖殿,並且潔淨了聖殿,那時祂稱聖殿為「我父的家」。現在祂在結束的時候,不再稱聖殿為「我父的家」,祂說「你們的家」,它留給你們了。如果神的殿留給我們,祂不住在裏面,它就真要成為荒場了!

但祂並未停留在這裏。祂最後說的話,露出了一線希望的曙光,啟示了祂心中最深處的事。你們的家留給你們,但是,「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你們不得再見我,直等到你們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這一切事都啟示了祂對自己使命的認識是何等威嚴,莊重!並且啟示了祂內心那深不可測的憐憫,和祂即使在刑罰中仍對公義的執著;最後,也啟示了那得勝之日必要來臨。──《摩根解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