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十九章
進耶利哥時所發生的事情(19:1-10)
然後祂就進了城。當時的耶利哥城裏住著許多羅馬的稅吏,和耶路撒冷的祭司,這是頗富暗示性的事實。那城是一個罪惡之地。耶利哥通往耶路撒冷的公路上滿是兇險。主所說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就是以這條公路為背景。因此祂前往這城的舉動頗有意義。這是自古以來就被咒詛的城市。祂當時正走向祂的十字架。祂不必經過耶利哥。當時還有其它的路線可走,但祂卻到了耶利哥。這裏惟一記錄發生在耶利哥城裏的事,就是撒該的故事。我相信祂去耶利哥的原因,就是要尋找撒該。
撒該是一個稅吏長,也是一個財主,用那個時候的情形來衡量,就知道他是一個惡棍。羅馬的徵稅系統絕對不會使一個人致富,除非他在當收的稅額之外又強加勒索。羅馬政府給一個稅吏特定的區域,他就負責在這個區域內收稅。羅馬有一定的繳稅期限,這人必須到時候繳上羅馬所規定的稅額。除此之外,羅馬就不再多問了。如果他是一個義人,他的收入也足夠開銷。由於他大權在握,他若是一個惡棍,就會趁此大飽私囊,成為財主。當一群這樣的稅吏到施洗約翰面前,問他說「我們當作甚麼呢」時,他知道他們,因此他說,「除了例定的數目,不要多取。」撒該是一個稅吏,又是一個財主,這證明他是一個惡人。
但他是一個好奇的人。眾人走過,瞎子聽見了,撒該看見了,但他看不見眾人擁擠的原因,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他很想探個究竟。請注意路加怎麼說,「他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
他並不是要爬上桑樹去看耶穌。他根本不知道祂是誰,不知道是何人如此吸引大眾。但由於他身材矮小,不能越過眾人的頭和肩膀觀看,而他心裏又好奇,又不想罷休,所以他爬到一棵樹上,要看看這個圍在眾人當中、引起如此騷動的人是誰。
耶穌走到桑樹下,祂看見了撒該,就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裏。」他下來了,滿心歡喜地接待耶穌。我不禁想,他歡喜接待耶穌的一個原因,可能是他樂意作任何足以使法利賽人惱怒的事。
然後,幕暫時放下來了。耶穌進了撒該的家。你有沒有聽見外面眾人的議論?還有那一群法利賽人、官長們的議論?他們看見祂進入撒該的家,就說,「祂竟到罪人家裏去住宿。」對他們來說,這真是驚駭的事。祂竟然接受一個惡棍的款待,而且還是祂主動要求的。那是基督對待該撒的第一個方法,祂要他款待祂。
我常常會想,耶穌在房中對他說了些甚麼?我相信祂一定很有禮貌地和他談話,但是除了禮貌的話之外,祂一定還有更深刻的談話。不久幕又拉開,或者說門打開了,他們兩個一起走出來。路加說,「撒該站著。」意思是他已經從他家出來,要對眾人說一些話。他當著眾人的面對耶穌說,「主阿,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
那是他的第一句話。他沒有描述他過去的生活,只是說出他新的決定。很可能他長久以來一直在強取窮人的一半財物,現在也要拿出這些來。他又繼續說,「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那也是他的新決定。他願意賠償。
因此他與耶穌交談後,出來時他有了兩個決定:我要施給,我要賠償。他當初進去時,一心想要有所得著。他出來以後,一心想要給別人甚麼。他以前只想利用自己的生命來利己,現在他要用公義的方法來捨己。他們在屋內時一定發生了甚麼事。到底發生了甚麼?我不必苦苦思索,因為耶穌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祂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
是救恩,將一個貪婪的本性轉為仁慈;將一個自私的生命轉為公義。耶穌又加上一句說,因著所發生的事,他已成了亞伯拉罕的子孫。
然後祂從祂自己行動的立場,來解釋這整件事:「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祂在那個家中尋找撒該,找到了他,並且拯救了他。我們看見這個蒙拯救的人,他主要的特點是,我給;他急切要行的是,我賠償。
再一次我們不要忘記了,耶穌那時一直在向祂的十字架前進;不論是對瞎子,或撒該,祂都是在十字架的能力之下行動。
路加福音19:11-28
本段經文一開頭的文字,「眾人正在聽見這些話的時候」,將下面發生的事和前面的記載連結起來。我們因此知道主說這個交銀比喻的場合。「眾人正在聽見這些話的時候」,所指的是甚麼話呢?乃是他們聽見了撒該與耶穌會面之後出來所說的話,以及耶穌接著所說的話,「今日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這樣就很清楚地標明了兩段記載之間的連接關係。
11節的下半段,告訴我們耶穌為甚麼要說這個比喻。「耶穌因為將近耶路撒冷,又因他們以為神的國快要顯出來,就另設一個比喻。」
雖然我強調這個比喻和前面耶穌說的話是銜接的,但顯然祂設這個比喻,並不都是因為他們聽見了祂論撒該的話;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他們那時心中存著不正確的想法,「他們以為神的國快要顯出來。」
可能他們是從一個物質的觀點,來解釋祂說祂來是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這句話;他們以為祂所指的是政治上的解放運動。可能因為這樣,他們就以為神的國快要臨到,因祂已經快到耶路撒冷了。
這三年半來,祂一直在這個地方周遊傳道。現在祂要作一個結束了,一切都要有所轉變了。我們無法肯定的說,這裏的「他們」是指祂的門徒,或指眾人。我個人相信,那是指門徒,也是指眾人。這種轉變的感覺是普遍的。祂正接近耶路撒冷,那是一切的中心地。在那段特別的時候,他們都清楚知道,耶路撒冷要比平時擁擠得多。逾越節將近,人們從各方湧向耶路撒冷。約瑟夫告訴我們,大約有兩百萬人(遠超過平常的人口)會聚集到這城和它的郊區來。大家普遍有一種感覺,就是有大事要發生了。
「他們以為神的國快要顯出來。」他們這樣想,並且這樣相信。三年半以來,祂在四處遊行。祂曾奇妙地感動了眾人;尤其是加利利人,對祂特別忠心。猶太地的人因受他們官長的影響,對祂仍心存疑惑,但是大家普遍地期待某些事情發生,他們以為將要發生的事,就是神的國快要顯現。
「顯現」是一個很強烈的詞,它是在描述一種加強的、積極的出現。他們期待一種重大的、關鍵性的顯現。也就是說,他們期待祂現在就聲明自己是彌賽亞,實現他們所認為的彌賽亞使命。他們以為,祂現在就要自稱為王,在耶路撒冷建立神的國。他們基於自己對神國的認識、解釋、和願望,期待著神國的迅即降臨。祂的門徒也在這些人中間。
他們以為神的國,就是在耶路撒冷建立一個物質的、表面的大衛寶座,打破羅馬的鐵軛,實現他們所認為的彌賽亞職分。他們中間許多人已預備要追隨祂左右,投入祂的旗下。因為這個原因,祂對他們說了這個比喻。
祂用分銀的比喻,來指明他們對神國的瞭解是完全錯誤的。他們不明白,建立祂所要作王掌權的那個世界秩序所需要的是甚麼。祂並不是說,祂永遠不會這樣作王掌權;但他們誤解了神國的性質,因此也誤解了國度的時間。他們不明白國度的程序,所以祂對他們說了這比喻。當時仍有一些人以為,祂要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國度。聖經並未支持這種觀點。神國將要來臨,祂將要來掌王權,但祂的國度不是猶太人的國。不久之後,祂要開除這個國家。他們完全沒有看見神國裏真正重要的事;這些事若不實現,地上的秩序就永遠無法建立。
很有趣的是,主在這個比喻裏所採用的事物都是他們所熟悉的,曾經在他們四周不止發生過一次。亞基老、希律大帝、和稍後的安提帕都作了這一類的事。他們都曾離開他們的國或分封地一陣子,前往羅馬去「得國」。
拿亞基老作例子。他在耶穌說比喻的這個城──耶利哥,建造了他的宏偉宮殿。他曾離開耶利哥的宮殿,前往羅馬,要求給他王的名分。他本來已是四分領主(羅馬一州的四分之一的統治者),但他不滿足於此,他想擁有王的特權,但他必須從羅馬得到此權柄,因此他前去羅馬,提出他的請求。他離開的時候,留下一個人,名叫腓利普斯(Philippus),負責處理國中有關錢財的事。但他離開之後,百姓卻聯合起來,打發一個特別的代表到羅馬,告訴羅馬皇帝說,他們不要亞基老作他們的王。這裏,耶穌採取這件事,運用在祂自己身上,以糾正他們以為神國將要臨到的錯誤觀念。
這個比喻裏有三件事值得注意。
1.延遲的事實;
2.離開到回來這中間的等候階段,以及填滿這階段的方法;
3.祂帶著完全、絕對的權柄回來的這個事實。
第三點與歷史的事實有些出入。亞基老後來失敗了。他前往羅馬想要被封為王,卻沒有如願。耶穌說,我要離開去接受一個國度,我將帶著權柄回來。我將要離開,因此你們所期待的不會馬上實現;而在我離開之後到我回來之間,你們有要擔負的責任。
祂首先強調延遲的事實。這裏有一個重要的問題,甚麼延遲了?祂的王權嗎?不!延遲的是他們以為將要發生的事,也就是祂國度的顯現。祂的國並未延遲。祂離開是要去接受一個國度。我們可以這麼說,祂定意去耶路撒冷,祂到了耶路撒冷,在那裏受死,並從死裏復活,升到高天上。祂升天時就接受了祂的國。祂升天時就被加冕為王。那也是保羅在腓立比書所說的,「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祂離開榮華天庭,降世為人。然後呢?「所以神將祂升為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
那是指祂完成世上的工作時,祂要升上至高接受祂的國度。因此延遲的不是祂的加冕,乃是神國度在地上的顯現。今日,神的國仍然沒有完全,沒有達到最終的地步。它只是延遲,但它快要來了。
「所以你們要把下垂的手,發酸的腿挺起來。」如果一任手下垂、腿搖擺是非常危險的。這種態度是不對的。這王將顯現,國度將顯現,這世界就會真正明白耶穌獨掌王權的恩惠和好處。祂將要來,但祂此刻就是君王了。
「便叫了他的十個僕人來,交給他們十錠銀子。」我們要小心,不要將這個分銀的比喻和按才幹分銀的比喻相混淆。兩者是全然不同的。在按才幹分銀的比喻裏,主人給一個僕人
保羅在以弗所書第5章裏說,「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有的版本在旁註中不用「愛惜」,而用「把握機會」。「光陰」這個詞原文的意思也不是指一般的光陰,而是暗示一個特別的時刻,也就是機會。希臘文「愛惜」這詞並不是一個普通的詞,乃與市場有關。那是一個商業用語。我們可以從這個詞中看見一幅畫面,希臘商人為他們的貨品討價還價,等待最佳時機買進或賣出。主人要他們善自經營,「你們去作生意,直等我回來。」
主並沒有明確說銀子代表甚麼,但我們都知道,那是指為祂作見證,這是祂託付給我們每一個人的。世界的眼睛看不見主。一千九百多年以來,神國的華美從未彰顯在世界上。因此每一個人分得一錠銀子,每一個人都有一筆信託金,每一個人就要為這一錠銀子負責,好叫神的旨意儘早在世上實現。耶穌基督的每一個僕人,都有責任使用祂所託付的真理、福音、耶穌的倫理、和祂來到世上所完成的事工作為本錢,來為耶穌作買賣。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為那已離開的君王,經營屬天的生意。
主人將責任交給僕人之後就走了。「他本國的人卻恨他。」值得注意的是,祂提及世人的時候,統稱他們為祂的子民。所有人都是祂的子民,祂要求統治一切人。
「他本國的人卻恨他,打發使者隨後去說,我們不願意這個人作我們的王。」我不須再多作說明,這正是當時世界說的話,今日世界仍然是這麼說。我們應該作甚麼?我們應該贏回那些對祂心懷敵意的人,使他們歸順祂。這就是我們當作的買賣。
「他既得國回來。」這是很醒目的話。祂明顯地指出這中間的區別來。亞基老從未得國;但是祂得了國,並且將要回來,以外在的顯現來建立祂的國。祂描述了祂回來以後的情景(15-24節)。那賺十錠銀子旳僕人並未自居其功。他用所得的銀子作買賣,賺了當得的利潤。但那惡僕卻不是這樣,他說,「我原是怕你,因為你是嚴厲的人;沒有放下的還要去拿,沒有種下的還要去收。」我們的主不是承認他所說有關祂的話是真的,不過從接下去經文可以看到,祂就按他所說的定他的罪。
因此,我們的主回來時,祂要一一對付祂的僕人,看看祂不在的時候他們如何應用祂的銀子。這個故事裏,一個人充分利用了他的本錢,賺取十錠銀子;另一個人賺了五錠(他可以作得更好些);還有一人甚麼也未賺到,他守住他的本錢,不敢花掉,不敢丟掉,只是將它包在手巾裏。啊!今日這世上也有許多人將耶穌的一錠銀子包在手巾裏。他拒絕所託付給他的責任。
我們看見,祂來的時候,國度將要顯現,將要得到絕對、最後的建立。祂的權柄首先彰顯在祂對付祂的僕人這事上。祂將對第一個僕人說,「你的一錠銀子已經賺了十錠……可以有權柄管十座城。」於是獎賞他,給他更多的責任。祂給那個賺五錠銀子的僕人五座城,讓他管理。至於那個一文末賺的僕人,祂將他僅有的一錠銀子也拿走。
關於這一點,保羅曾寫道,「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頭露出來。」「臺」並不是指白色大寶座。我們來到基督的審判臺前,不是按我們與祂的個人關係受審判,乃是按我們的工作受審判。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裏說,「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我們的工作要受火的試驗。我們的工程是建立在金、銀、寶石或草木、禾秸的根基上?「那日子要將他表明出來。」祂要用火來試驗,因此金、銀、寶石的真實美麗將被表明出來,同時草木、禾秸將被燒毀。
「人的工程若被燒了,他就要受虧損;自己卻要得救,雖然得救乃像從火裏經過的一樣。」除了個人的救恩之外,其餘都蕩然無存。這裏面有一些可悲,也有一些奧祕,但事實是如此,得救好像從火裏經過。比喻中那惡僕的遭遇就是這樣,因他疏忽了作僕人的責任,有一段時間一事無成。
然後我們看見,主要對付祂的仇敵。他們的拒絕祂,因此當國度最後建立的時候,他們除了受審判,甚麼也得不著。「至於我那些仇敵不要我作他們王的,把他們拉來,在我面前殺了吧!」那些拒絕祂作王的人,就被排拒在祂的國度之外。
本段經文還有一節,「耶穌說完了這話,就在前面走,上耶路撒冷去。」祂正邁向祂的寶座。祂要去得國。祂仍然末向這世界顯現。祂正在作王,祂將要回來。祂已經給我們每個人銀子,好在這段時間作買賣。我們將如何運用這銀子呢?
路加福音19:29-48
在上一講中,我們看見主正離開耶利哥,循上坡的路走向耶路撒冷。祂依然定意往那座城去。這就是上一講結束時我們所看到的,「耶穌說完了這話,就在前面走,上耶路撒冷去。」現在祂已經抵達耶路撒冷,我們通常稱這一段故事為「勝利的進城」。必須指出一點,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有關這事的記載都不完全,因此我們必須把四福音的記載合併在一起看。這樣作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雖然我們通常在復活節的前一個主日,就是「棕櫚主日」慶祝耶穌的進城,事實上根據歷史記載,祂是在連續三天中三度進城。祂第一次進城是在安息日,祂騎驢進了城,直接到聖殿,周圍看了各樣物件,未發一言地離開聖殿,就出城去了。次日,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禮拜天,祂再度回來,在祂前往耶路撒冷的途中,發生了路加所記載的那一件感人、美麗的事,就是祂在橄欖山上,俯瞰全城的時候,祂哭了。祂第三次進城是在禮拜一。這三次進城,主都多多少少引起了耶路撒冷合城的注意。
關於主第一次的進城,就是安息日那天發生的事,路加沒有提及,他只是說主將近耶路撒冷。馬太和馬可記載了祂的進城,馬可又加上一句,說祂進了聖殿,「周圍看了各樣物件,」然後離開聖殿。那一天是安息日,可能聖殿中沒有買賣的事,也沒有兌換銀錢的桌子,因為那天有崇拜在進行。因此我們看見耶穌進了聖殿,一言未發。祂「周圍看了各樣物件」,就離開聖殿出城了。
第二天,也就是禮拜天,祂再度回來。由於是一星期的頭一日,那些在聖殿中作買賣的都回來了。祂就潔淨整個聖殿。路加這裏的記載很簡短。然後,第三天,也就是禮拜一,祂再度回來,路加記下了一些當天發生的事,祂在那天與官長起了衝突。
祂第一日是以君王的身分進城,第二日是以祭司的身分進城,第三日是以先知的身分進城。這樣說似乎有些刻板,但請注意,祂三次進城都是有深遠意義的。
第一天的進城,顯然是君王的樣子。祂進入大君之城,又進了神的殿,那殿是全國生活的中心。祂環顧四周,就轉身離去,那是一個最悲哀、有著不祥兆頭的行動。
次日,祂以祭司的身分回來,發現神的殿被褻瀆了,祂就潔淨聖殿,逐出兌換銀錢的人,推翻他們的桌子。祂不是以王的身分,而是以神的大祭司之身分,帶著威嚴和尊嚴告誡他們,要使神的殿潔淨,成為敬拜神的地方。有一本福音書告訴我們,那一天在殿裏有一些患病的人到祂面前,祂就治好了他們,同時有一些小孩子在一旁歌頌祂。在那片刻裏,祂使聖殿恢復了它最初的目的。
第三日,祂再度進聖殿,立刻有人向祂挑戰,質問祂仗著甚麼權柄作這些事。祂在那一天所說的教訓實在是卓越無比的。在回答他們的詭辯和反對時,祂以神的大先知之身分,帶著莊嚴的權柄,彷彿以神的聲音來對付每一種情況和問題。
我們可以如此將路加的記載,和這三天的莊嚴行動連在一起來思想。這實在是一個莊嚴的行動。我們從該撒利亞腓立比開始就一直跟隨祂,路加說祂從那時起「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這一路上,祂的目標就是耶路撒冷。現在,祂到了最終的時刻,到了祂生命中最迫切關心的關頭。祂在無限的莊嚴堂皇中抵達這城;祂不是受害者,而是勝利者。
這一段中有三件事值得我們思想:
1.預備王的進城(29-35節),
2.進城的行列(36-40節),
3.次日的接近這城和進城(41-48節)。
進城的預備(29-35)
路加記下了這一個尋找驢駒的美麗故事。我們必須記住,驢駒在東方國家裏是尊貴的坐騎。當時國王並不騎軍馬,而是騎驢。
關於這一點,路加的記載和馬太不同。馬太特別注意到耶穌選一隻驢駒這件事和先知的預言之間的關係。撒迦利亞書9:9說,「鍚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祂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的騎者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我們必須明白很重要的一點:撒迦利亞不是說,王來的時候要騎著驢駒,以證明祂的卑微;他是說,王要在莊嚴的尊榮裏來臨,祂要像王一樣騎著驢,甚至是一匹驢駒。我看見有人寫過,也有人說過,認為祂的甘願騎驢正是表現了祂的謙卑,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騎驢正是象徵著祂的王權,祂選擇了這個表號進城。
耶穌的這項行動,是為了要確定地顯明祂自己。祂決定這最後一次的進城,是要以一種能吸引人注意祂的方式進去。最緊要的時刻來了,祂選擇這一種方式進城。祂以前從未作過這樣的事,祂從未怍一些激起人注目的事。我們看見一次又一次,每當眾人似乎開始擁護祂的時候,祂就從眾人中退開。有一次他們想要祂作王,祂打發他們散去,拒絕了他們要加給祂的王權。但是現在祂卻故意選擇、安排以王的樣式進城。
驢駒固然是尊貴的坐騎,但在人這方面,卻沒有任何東西指明祂是王。有時我會想像自己也是當時在場的旁觀者之一,正觀看祂的進城。當時耶路撒冷仍在羅馬的勢力範圍之內。彼拉多在那裏,他衙門中的官員也在那裏。另外還有希律的士兵,他們一心想穿羅馬的紫袍,作羅馬政府的官員。我毫不懷疑彼拉多身旁的人,和負責的士兵及官員中,一定有一些是從羅馬來的羅馬人。我可以想像有一些羅馬貴族當時正坐在有利的地位,觀看耶穌的進城。他們一定會譏笑祂。這個歡迎行列所揮舞的只是一些舊衣服和斷樹枝!羅馬貴族認為這不過是庶民窮人的行列,不值重視。耶穌來了要教訓人知道,這些庶民窮人在神的國裏都是貴族。
進城的行列(36-40)
然後我再從希伯來官長的立場看這次進城,我不認為他們的態度是輕篾的。我倒認為他們被這次進城攪得心神不寧。他們熟讀舊約,一定記得像前面讀過撒迦利亞預言一類的事。他們知道一個普遍的行動要展開了,他們擔心會喪失權柄,因此他們決定要在這個禮拜之內解決這個問題。我相信祂用這種方式進城,在人的層次來說,促成了官長們採取行動,這項行動最後導致他們將祂殺害。
我們再從實際的情況來觀察這次進城。這是一次輝煌榮耀的進城。讓我們再回到撒迦利亞書9:9。請留意那裏所用的形容詞,「公義……施行拯救……謙謙和和的。」將這些和羅馬貴族所見過的羅馬大軍凱旋時的壯觀情景相比較。看看那些所向無敵的羅馬將領,再看看耶穌的公義、施行拯救、謙謙和和。這實在是奇妙壯麗!祂是王,是公義、施行拯救、謙謙和和的王。
再回到路加所記載的故事上。我想這個過程不需我們多加解釋。路加優美的文筆已使當時的情景歷歷如繪。但請特別注意祂是被祂的門徒所圍住,他們揚聲讚美神,「眾門徒……都歡樂起來,大聲讚美神。」
這裏的門徒不僅是指十二門徒。耶穌離世之前曾有數百個門徒,在五旬節以前,他們中間沒有一個人受到完全的教導。五旬節那天有一百二十個門徒聚集。在那之前,耶穌復活之後,祂曾在加利利與五百個弟兄會面。耶穌進城的那天,耶路撒冷充滿了來自鄰近各方的人,他們中間有許多是祂的門徒。當祂將近耶路撒冷時,他們就唱起讚美之歌。
他們所說的話裏,有一點頗有意義。我承認,我越多思想到這一點,就越感到驚訝,因為我相信自己得到了一些屬靈的亮光,是他們當時所未得到的。他們所唱的也許超過他們自己所瞭解的。
「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處有榮光。」他們不是說,在地上有平安。我們會立刻想到路加福音2:14裏天使唱的歌,「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此刻祂的門徒在祂最後一次去耶路撒冷的路上,圍著祂唱歌。他們沒有提到任何在地上的平安,他們唱著「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處有榮光」。那是出於他們對耶穌的一片忠誠。
祂出生時,天使唱著「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祂將要去受死時,人們唱著「在天上有和平」。若不是從天上來的平安,這世上就不會有平安。人與神和好的時候,地上纔有平安。
然後路加告訴我們,那些敵對的法利賽人和官長因這些人而惱怒。他們為甚麼對門徒所說的話感到憤怒?因為門徒的話裏只有一個意思,就是完全承認耶穌是彌賽亞。
「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他們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如此高歌,已經近乎是叛逆羅馬政權,因此法利賽人對耶穌說,「夫子,責備你的門徒吧!」
現在請特別留心。主接受了門徒的敬意,祂拒絕去禁止祂的忠心跟隨者。祂甚至還說,「若是他們閉口不說,這些石頭必要呼叫起來。」顯然祂體認到這個時刻所具有的意義,以及它的重大後果,和這個時刻在永恆裏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耶穌實際上說,責備他們?現在發生的事如此重大,即使人不出聲,石頭也會呼叫。這城裏將發生的事是多麼奇妙啊!
次日接近耶路撒冷城時所發生的事(41-48)
然後,路加省略了那一天祂實際進城的記載,而述說次日祂接近耶路撒冷城時所發生的事。
我覺得對這故事第一部分最有力的解釋,就是以嚴肅敬虔的心靜默不言。有三件事值得思想:祂的眼淚,祂的悲嘆,祂的預言。
「耶穌快到耶路撒冷……就為她哀哭。」「哀哭」這詞不僅是指眼淚滾滾落下祂的臉頰,而且是暗示祂的胸膛上下起伏,因憂愁而悲泣。沒有一個詞比這裏所用的「哀哭」一詞更強烈了。當祂為這城哭泣的時候,這城正象徵著人類對祂的態度,和人類的罪。祂看見這些就哭了。
接著祂發出了悲嘆。路加的記載並不完全,但是簡短扼要。「巴不得你在這日子,知道關係你平安的事。無奈這事現在是隱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來。」這事就是昨天祂的門徒所唱的「天上有和平」,並且在地上有平安。
然後這位哀哭、悲嘆的主,宣告了耶路撒冷的滅亡,因祂毫不憐憫破壞公義之人。撒迦利亞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祂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祂是謙謙和和的,祂要像王一樣騎著驢駒。祂所宣告的滅亡(43-44節),都在一個世代之內一一實現了。
我們對祂第二天進聖殿的行動無須贅言。祂所說的話裏有兩點頗富含義。「經上說,我的殿必作禱告的殿。」這是出自以賽亞書。然後祂說,「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這是出自耶利米書。祂引用他們自己先知的話。祂潔淨聖殿,趕出那些以神的殿謀利的人,因此祂反對人們褻瀆聖殿,至少在一段短時間內,祂恢復了聖殿最初的目的。
最後兩節經文,概括了祂最後那段日子的生活(47-48節)。我們在第21章末了也可以讀到,「耶穌每日在殿裏教訓人,每夜出城在一座山,名叫橄欖山住宿。」在最後一個禮拜中,祂從未在耶路撒冷過夜。祂每夜出城,住在橄欖山。讓我們用心靈來體會這件事。耶路撒冷拒絕祂,不久之後祂也要棄絕這城。祂以君王、祭司、先知的身分來,耶路撒冷卻沒有地方接納祂。祂離開聖殿,穿越街道,通過城門,走到橄欖山上。最後一個禮拜,祂就在那裏住宿。至於耶路撒冷城內,是互相衝突的局面。官長們想要殺祂;百姓卻歡迎祂,「百姓都側耳聽祂。」兩種力量勢均力敵。我們就這樣,看見祂到達了耶路撒冷。──《摩根解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