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路加福音第廿二章

 

路加福音22:1-23

21章的末了兩節經文告訴我們一件有趣的事。路加說,耶穌那些日子都不在耶路撒冷過夜,祂出城到橄欖山住宿。有人懷疑祂那段日子可能根本末闔上眼休息。我不知道是否如此。很可能祂確實有一些睡眠,因為即便在那樣危機四伏的關鍵時刻,祂仍然安息在神裏面。「惟有耶和華所親愛的,必叫他安然睡覺。」祂確是神所愛的。祂白天在殿裏教訓眾人,我們可以從「眾百姓清早上聖殿,到耶穌那裏,要聽祂講道」這句簡短的敘述裏,看見即使在那最後的時刻,眾人還是迫切想聽祂講道。

現在的這一段經文,開始記載祂釘十字架前一天所發生的事。這裏記載的主要是發生在傍晚的事,一直延續到當天深夜。從許多方面來說,那一天真在是繁忙的一日。路加的記錄裏省略了許多事。他沒有記下耶穌洗門徒的腳,以及祂所作有關洗腳的談話。只有約翰提到這些。但路加記載了約翰末記錄下來的一些對話,我們等下就會討論到。路加也末記載他們當晚歌唱哈利路亞詩篇,以及祂最後有關受苦及得榮耀的預言。這些事都是在那一天裏發生的。

這裏我們注意到,路加所記錄的兩件事在時間順序上有所混亂。我們多次在路加福音中發現,路加常常將某段時間發生的事,放在另外一個地方出現,因為他想要用這件事來作說明。這裏不按照秩序記錄的兩件事,一是猶大賣主,把耶穌交給官長,路加將它放在逾越節筵席的前面。另一件事是彼得否認主,路加的記錄是,耶穌被捉拿之後,隨即發生了這件事。這些都無關緊要,我只是順便提及。

本章一到13節記載的事,都是為了其後將發生的事預作準備,這是很令人注目的。顯然整個氣氛就是快要接近轉捩點了,每一件事都是朝著一個最頂點進行。在這些經文裏,我們看見世界、地獄、和天上都在預備那頂點的來臨。

世界的預備(1-2

路加指名是祭司長和文士;馬太指名是長老和祭司長;,馬可指名是祭司長和文土。這些官長們的敵意現在化為明確的行動了,他們定意要殺害耶穌。路加說他們「想法子怎樣纔能殺害耶穌」。這表示他們得費盡苦心這樣作。為甚麼?他們何不放手去行?「因他們懼怕百姓。」可以看出在祂邁向最頂點的一切過程中,大部分百姓都是同情耶穌的。雖然不久之後,他們受到官長的鼓動,和官長一起喊叫,要釘祂十字架;但我們必須注意到,在最後的那段時刻,官長是如何對百姓心存戒懼。當時是在逾越節的節期中,耶路撒冷擠滿了從各處來的人。一般人對耶穌的同情已達到了某個程度。

地獄的預備(3-6

「這時,撒但入了那稱為加略人猶大的心。」在耶穌開始祂的傳道事工時,祂直接來到約但河,受約翰的洗,被證明為彌賽亞,並且受聖靈的膏。路加告訴我們,祂「被聖靈充滿」「聖靈將祂引到曠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那個故事的結尾是,「魔鬼用完了各樣的試探,就暫時離開耶穌。」希臘原文的意思是,「就一直離開耶穌。」但這樣句子不太完全,因此翻譯聖經的人覺得有必要將它弄得通順些,就譯成「暫時離開耶穌」。我不是說這樣譯法不正確,但我常常覺得翻譯聖經的人為了追求流暢通順,而可能使我們喪失了一些驚人的內容。此處就是一例。路加說魔鬼用完了各樣試探,也就是他對耶穌這個人已無計可施了,就一直離開祂!直到甚麼時候?從那次耶穌在曠野大獲全勝的時刻直到現在,聖經從未再提到耶穌直接受到撒但的攻擊。祂在曠野的勝利是絕對的勝利。撒但從此以後就被徹底擊潰了。此處我們看到他又回來了,但他不是直接去找耶穌。他曾這樣作過嗎?我想他曾非常接近客西馬尼園,但沒有到祂面前。

如果我們以屬天的立場,或以地獄的立場來看加略山所發生的事,我們就能看見撒但親自在那裏出現。我想這就是保羅論到耶穌時所說這段話的意思,「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擄來,明顯給眾人看,就仗著十字架誇勝。」執政掌權的當然是由他們的首領所率領。這裏我們看見撒但最後一次接近耶穌,他不再使用曠野的誘惑之計,也不直接對祂攻擊,他這次想透過神的一個門徒來接近祂,使祂陷入他的死亡權勢中。撒但不是無所不知的,他甚至不知道耶穌受死的意義。在人的層面上而言,他贏了;他成功地利用猶大作為他的工具;他實現了對耶穌的反叛陰謀,將祂釘在十字架上。但是,撒但因耶穌的死而誇勝之時,正是女人的後裔打碎毒蛇的頭之時刻。

猶大就去和祭司長並守殿官商量。這個會議是由地獄的力量所推動的。那是一次邪惡的會商。然後呢?「他們歡喜!」是出自地獄的歡樂,以看見人受折磨為樂。於是他們就「約定」給猶大銀子。這也是出自地獄的條約。路加沒有告訴我們錢的數目,但我們知道,那是通常買一個奴隸的價錢,三十塊銀子!這還沒完呢!猶大「就找機會」,要「把耶穌交給他們」。他為甚麼要立刻去作?下一句話提供了答案,「趁眾人不在跟前的時候。」當時百姓仍對耶穌存著同情,猶大知道如果別人發現他正在逮捕耶穌,或他正領人捉拿耶穌,他自己的生命就可能不保。因此我們從這小段經文中,看見了地獄的預備,地獄的躊躇,地獄的無用,地獄的愚昧,地獄的惡毒。

天上的預備(7-13

接著來看天上的預備,這一段我們不必多加解釋。這是一段溫柔而美麗的記載。耶穌對祂的門徒說,去為我們預備逾越節的筵席,好叫我們吃。他們問祂,「要我們在那裏預備?」意思是,他們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吃逾越節的筵席,因這純粹是家庭團聚的筵席。但顯然主事先已經囑咐一些不知名的門徒去安排這事了。祂告訴他們往何處去。祂知道他們那時會看見侍候的人拿著水走過來。祂說,你們跟著他進入房子,「對那家的主人說,夫子說,客房在那裏?我與門徒好在那裏吃逾越節的筵席。」毫無疑問的,那是一個命令,家主正在等著這個命令。他引他們進入房間,他們就在那裏預備。

我們現在來看他們進入那個樓上的房間,也就是客房之後,所發生的事。我們前面說過,逾越節的筵席是一個家庭,由一家之主居首席。這裏的情形有些特別。坐席的是一群遠離家園的男子。他們在另一個人家中作客,家主卻末坐在首席上。他讓他們借用他的房間。這仍然是一次家庭的團聚,但這是一個新的家庭!耶穌居首位,祂是一家之主。祂坐在首席上,就好像父親總是坐在逾越節筵席的首席上一樣。這是一個新的王權。祂以前曾說過,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姐妹?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母親和弟兄姐妺了。這裏有一小群人圍著祂,就是一個新的家庭。

守逾越節的筵席(14-18

然後他們一同守逾越節的筵席(15-18節)。路加省略了大部分的事,只記下最後一件事。通常逾越節的筵席中,要將杯輪流傳遞四次,每一次都有一種象徵的意義。最後一次通常是喜樂之杯,路加僅提到最後這一次。毫無疑問的,主也循例傳杯分喝,到了最後一次的喜樂之杯,祂將這杯獻給他們。

耶穌一開始坐席時就說,「我很願意在受害以先和你們吃逾越節的筵席。」這話非常驚人。祂表達了一種強烈的願望。我想應該把重點放在「這逾越節」幾個字上。為甚麼呢?祂以前也守過逾越節,然而這個逾越節是神所承認的最後一個逾越節。我們記起許久以前那個在埃及的黑夜,當時第一個逾越節的羊羔被殺獻上。許多年代以來,他們或多或少的按時守逾越節;有時大肆慶祝,有時平淡度過。這節期的目的是要提醒他們,他們初作神子民時的生活,以及他們是由為奴中被贖,被拯救出來的。

現在耶穌說,「我很願意……和你們吃這逾越節的筵席。」我讀到這裏的時候就忍不住想,祂的意思是:我一直在朝這個時刻行,一直存著這個願望;在世界的層面上而言,這是最頂點、最終的時刻,但我的使命要在這時刻真正得以完成。

路加在第12章裏,記錄了有一天祂如何自心中發出獨白,「我來要把火丟在地上;倘若已經著起來,不也是我所願意的麼?我有當受的洗還沒有成就,我是何等的迫切呢?」祂當時所注目的就是這個時刻。祂實際上說,我在世上的使命就是把火丟在地上。它還沒有著起來,在我當受的洗末完成之前,我是何等迫切阿!現在祂已經進了耶路撒冷,逾越節到了,祂與那一小群門徒同守逾越節的筵席。他們都在祂左右入座之後,祂說,「我很願意……和你們吃這逾越節的筵席。」

祂與他們一同進食,到了最後一杯的時候,祂說,「你們拿這個,大家分著喝。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等神的國來到。」

祂是甚麼意思?我承認這段話很雖解釋。我自己是照字面解釋。我們是否在後來發生的事件中,看見祂曾喝葡萄酒?是的,約翰告訴我們,他們給祂醋喝,那是酸的酒,祂接過來喝了。「耶穌知道各樣的事已絰成了……就說,我渴了。」於是他們拿酸酒給祂喝。祂在十字架上喝了酸酒。當祂知道神國已經來臨,各樣事情都成就時,祂纔喝下這酒。

猶大被排除(21-23

現在我們來看接下去真正發生的事,我們先看21-23節,再回過頭來看19,20節。在這幾節經文(21-23節)中,記載了猶大的被排除。耶穌說,「看哪!那賣我之人的手,與我一同在桌子上。」如果將這話和其它的故事相比較,就會發現祂所指的是逾越節筵席的桌子。

「人子固然要照所預定的去世,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他們就彼此對問,是那一個要作這事。」長久以來,人們不斷爭論,到底猶大那一天是否參加了這個新的筵席。我個人相信,他一定沒有參加。他在設立基督徒的筵席之前就被排除了。我承認這樣說會引起一些疑難。馬太和馬可的記載也沒有提供太多線索。約翰明白的告訴我們,猶大接受了耶穌給他的一點餅,那餅是逾越節筵席上吃的,他「立刻就出去」

雖然主是被出賣的,但請注意主怎樣提到這事。「人子固然要照所預定的去世。」被誰預定呢?耶穌是不是說,我必須受死,因為他們已經這樣決定了?當然不是。如果我們要知道祂所謂的「預定」係何所指,不妨翻到使徒行傳。彼得在那裏談到這件事,他說,「以色列人哪!請聽我的話。神藉著拿撒勒人耶穌,在你們中間施行異能奇事神蹟,將祂證明出來,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祂既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你們就藉著無法之人的手,把祂釘在十字架上殺了。」

彼得所說的「按著神的定旨先見」,就是耶穌說「人子固然要照所預定的去世」這句話的意思。祂說,我的去世是在神的計劃、神的程序中。但這並不是說,人就可以逃脫責任。「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

新的筵席(19-20

然後我們來看設立新筵席的記載,這裏毋需我們多作解釋。逾越節的筵席已用過,喜樂的杯也分給人家喝了,猶大也被排除了,接著是甚麼呢?「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

我們看到甚麼?看到耶穌手中拿著餅,正注視著它。這餅象徵著祂的身體;祂擘開餅,就象徵了祂的身體被破碎了。祂將餅遞給他們,祂說,「你們也應當如些行,為的是記念我。」

然後祂從逾越節的席上拿起杯來,遞給他們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我看見祂將象徵祂身體的餅分給他們吃,將象徵祂寶血的杯遞給他們喝,祂自己並未吃這餅,喝這杯。祂只是分出去給人。祂說,這餅象徵我的身體,為你們破碎,你們吃吧!一起分享吧!這葡萄酒象徵我的血,為你們流出,你們喝吧!我不知道他們是否會記起祂以前對他們說過的話,就是除非他們吃祂的肉,喝祂的血,否則他們裏面就沒有生命。那句話確實很奇怪奧祕。約翰的記載頗令人痛心,他說耶穌講了那話以後,祂的門徒就各自回家,再不跟從祂了。不管那時他們是否明白,至少他們在這筵席中所看見的事,多少可以解釋主先前那句奧祕的話。

讓我們以祂稍早在那個嚴肅場合所說的一句話,來結束這一講。祂說,「我很願意……和你們吃這逾越節的筵席。」為甚麼?因為這是最後的逾越節;在這之後,許多世紀以來逾越節所預表和指明的一切都要應驗了。因此,在祂被釘十字架、成為我們的逾越節、為我們犧牲之前,祂先設立了這個筵席,用簡單的餅和酒象徵崇高的事實,這新的筵席要一直延續到祂再來。

路加福音22:24-38

逾越節的筵席結束了,猶大也被趕出去了,新的逾越節筵席設立了。然後。路加記載他們離開那個屋子和那城之前,耶穌對祂門徒所說的話。

1.祂因看見他們爭論誰為大,而糾正、教導他們(24-30節)。
2.祂對西門個人的談話(31-34節)。
3.指示那擺在他們前面的新爭戰(35-38節)。

糾正和教導(24-30

讓我們回顧一下祂說這段教訓的場合。有一個小字可給我們線索,就是「也」這個字。耶穌告訴他們有人要出賣祂之後,「他們就彼此對問,是那一個要作這事。門徒起了爭論,他們中間那一個可算為大。」(譯註:中文聖經無「也」字)這個「也」,將這裏的爭論,和前面發生的事銜接起來。

「爭論」是甚麼意思?希臘原文的這個詞是從「好爭吵之人」而來的。爭論就是一群愛爭吵之人中間的活動。這個詞暗示了他們的爭吵是因某種心理狀況而產生的。這在他們中間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這就導致了一件驚人的事實。當時是何等嚴肅的一個時刻!祂將象徵祂身體旳餅擘開,又拿起杯來說,這是我的血,為你們流出。他們竟在那樣嚴肅的時刻和場合,爭論誰為大!我前面已說過,這個詞暗示他們的爭論由來已久,流露出他們心裏旳光景。我們可以從新約聖經的記載,青楚看見這種爭論已經持續了至少六個月。自從主在該撒利亞腓立比開始向祂的門徒指出,祂將要去耶路撒冷,在那裏受苦、被殺、第三天要復活之後,他們就不斷地在祂談論到十字架的時刻,突然提出相同的問題:他們中間誰可算為大?

雖然這個事實有些可悲,但我們也不應該忽略其中一個因素。他們如此關心他們在祂國度裏的地位,證明他們一直對祂存著信心。祂已經告訴他們,祂將要釘十字架。他們不明白祂所說的。彼得說出了這一群人的心聲,他說,神必幫助你,主啊,這事萬不可臨到你。他們不明白祂的十字架,不相信祂這樣定意去耶路撒冷受苦、受死是對的,因此他們想勸阻祂。然而他們依然相信,祂正邁向祂的國度。他們清楚知道,祂要陷在仇敵的圈套中;但他們仍然相信,祂正在進入祂的國度中。因此他們的爭論,適足證明他們那堅定不移的信心。我並非憑揣測說這話,耶穌自己說,「我在磨煉之中,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們。」

但是另一方面,他們的爭論也顯示他們輕忽了祂在世上的使命之意義。在五旬節之前,他們一直不明白。他們對祂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而來的彌賽亞使命缺乏概念。他們仍然以為神國是建立在物質的範疇中。祂復活之後,他們問祂,「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即使在祂復活之後,他們還是未能明白祂的使命之含義。一直到聖靈降臨,他們纔恍然大悟。他們後來的見證可以證明這一點。

這就是主糾正、教導他們時的背景。祂的教導是在啟示他們一個新的等次。祂將世上的觀念和天上的觀念相對照;將世界的方法和祂國度中的方法相對比。

祂開始說,「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那掌權管他們的稱為恩主。」我讀到這裏的時候,就會感覺到耶穌的聲音帶著一種溫柔,但又有幾分諷刺的幽默。外邦的君王作些甚麼?掌權管理;因為他們掌權管理,所以被稱為恩主。這是地上的觀念,認為主人就是為大的。他們的君王以武力鎮壓他們,他們還稱他為恩主。因為君王是主人,是發號施令的,那被管轄的就稱他為恩主。

然後主為了啟示一個對比,祂用強制的命令語氣說,「但你們不可這樣。」總括地否定了世上的觀念,接著這個消極的命令後面的,是一個積極的解釋,「你們裏頭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這對東方人來說,是頗具革命性的。他們不認為年幼的比年長的重要。「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

為了強調新的一點,主再度談到此界的等次。「是誰為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就世界的等次而言,答案只有一個,「是坐席的大。」然而主尖銳地指出了差別之處,「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

他們是不是打算說,祂比他們小呢?按照祂的標準,那生下來受人服事的是小的,服事人的纔為大。今日一般的觀念是,如果你走進一家餐館,坐下來,你就是較大的,那侍者是較小的。基倍說,「然而我在你們中間」作待者!這種有關社會的觀念,不論是在當時或現在,都是頗具革命性的。

祂繼續說,「我在磨煉之中,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們。我將國賜給你們,正如我父賜給我一樣。」祂的父如何將國賜給祂呢?「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祂通往寶座的方法,乃是虛己,以犧牲的態度服事。這就是祂說那句話的意思。祂實際上說,我將這種國度賜給你們。你們爭論說,你們中間那一個可算為大。你們若學不會這個功課,就永遠無法進入國度的大能和權柄中。在祂所晹的國度,人有兩種特權:他們坐在祂的席上吃喝,那是彼此的交通;他們也要坐在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那也是他們的權柄。在祂的國度裏為大,必須要有所服事。

如此我們看見神的國和世上等次的對比。有關誰為大,地上和天上的觀點有明顯的差別。人們認為有權治理人、作主的,就算為大,他們稱這樣的人為恩主;但是在神國裏,服事人的要比受服事的為人。不要忘了,主是在十字架的陰影之下,是在一個虛己、犧牲、服事,並且將要因此而作王的重要時刻,說出這個教訓的。

對西門個人的說話(31-34

然後,祂轉過來對西門說話(31-34節)。祂直接對西門說話的時候,宣告了要臨到他們每一個人的甄別過程。祂的話非常令人注目。「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在希臘原文中,「得著」是一個強烈的動詞。撒但不僅僅要求,並且因著要求而得著了他們。得著他們作甚麼?好篩他們,像篩麥子一樣。注意這裏的代名詞「你們」是複數形式。魔鬼好篩他們每一個人,像篩麥子一樣。然後主又用單數代名詞,我們不能因此而認為,祂不為其他人禱告。祂只是特別提到那個陷於最大危險、最需要祂幫助的人。

31節中,我們對撒但有一個明顯的認識。他的目的在這裏被揭露出來了。「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這話直在驚人!它描述了一個甄別的過程。撒但想要得著這一群人,並且篩他們。一位古代的清教徒解經家特拉普(Trapp)說,耶穌是用簸箕,篩去糠秕;但魔鬼是用簸箕,篩去麥子。

我們由此可知撒但的詭詐,但另一方面來說,他仍是在神的權柄之下。神若不允許,撒但就不能篩他們。他是神的仇敵,也是所有人的仇敵,特別走那些相信神之人的仇敵。他總是在察看他們。神說,「你曾用心察看我的僕人約伯沒有?」這話真是可畏,揭露了撒但那狡猾的雙眼,他總是在虎視眈眈地尋找著鍊子中最弱的一環,尋找城堡中最薄弱的門。但是,若沒有神的允許,他不能伸手動約伯所擁有的駱駝背上的一根毛。

「撒但要求得著你們(另譯),撒但必須先提出這個請求。因此,不管篩的情形如何,這事臨到你們,必定是經過神的允許。這是祂說到這群人的第一句話。

祂接著說,「但我已經為你祈求。」撒但所要求的,是要將他們放在試煉中。耶穌說,「我已經為你祈求。」這裏的祈求和撒但的要求不同。「祈求」的字根與捆綁有關。我已經為你祈求,我將自己當作你的奴僕,你的擔保人,來為你祈求。

這裏啟示的事是何等驚人啊!魔鬼和基督都為西門這個人祈求。撒但要求得著他、篩他、毀滅他。基督以他奴僕的身分站在他後面,祈求他不至於失去信心。「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

我們必須立刻指出,西門的信心最後並沒有喪失。他在三次否認主的時候,並未失去信心,也未失去他對主的愛。他失去的是甚麼?失去了他的希望,並且因此而喪失了勇氣。許久之後,彼得在他的書信中讚美神說,「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祂曾照自己的大憐憫,籍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當彼得失去盼望,失去勇氣的時候,他就成了懦夫。耶穌知道他不會失去信心。祂知道他會落到甚麼地步,但請聽祂怎麼說,「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主有信心,彼得會回頭。

彼得說,「我就是同你下監,同你受死,也是甘心。」他是真心如此。但耶穌平靜地說,「彼得,我告訴你,今日雞還沒有叫,你要三次說不認得我。」這句話並不與祂前面那句話衝突。祂實際上說,我知道你在天亮前會否認我。我知道你並不瞭解自己,西門。我知道你裏面已經開始萌生軟弱和怯懦,我也知道這些會使你在未來陷入黑暗的時刻中;但是我已經為你祈求,你將會回頭,並且回頭之後,就堅固你的弟兄。

擺在他們前面的新爭戰(35-38

現在來到祂的教訓之尾聲(35-38節)。祂已經啟示祂來是要建立生命的新秩序,這秩序就是,人的為大係根據他們甘願降卑,甘願服事的程度而定;祂看到他們將要在這個新的秩序中出去,去服事這個世界,而不是去發號施令。現在祂就給他們新的指示,這和祂以前打發他們出去時所給他們的指示有所不同。祂略作回顧,問他們說,「我差你們出去的時候,沒有錢囊(裝錢的);沒冇口袋(裝食物的);沒有鞋,你們缺少甚麼沒有?」他們說,「沒有」。祂說現在情況不同了,你們出去的時候,要帶著錢囊,因為你們需要錢用;要帶著口袋,你們需要攜帶食物;並且要帶刀,不是為了攻擊,乃是為自衛。

祂又接著說,「我告訴你們……那關係我的事,必然成就。」換句話說,祂是這麼說,我要接近頂點了,我世上的工作已接近尾聲,大功即將告成。未完成的是擺在他們前面的工作。因此祂解釋他們需要帶錢囊、口袋、和刀的原因。因為他們以後需要這些。祂要他們帶錢囊、口袋和刀固然很令他們意外,但最使他們震撼的,還是刀。他們說,我們有兩把刀。耶穌說,「夠了。」祂不是說兩把刀夠了,而是說祂所說的話已經夠了。祂突然中斷了他們的談話。祂停止了正在談論的話題,立刻離開這城,往橄欖山去了。

路加福音22:39-65

本段經文記載了耶穌釘十字架前一天,所發生的最後幾件事。它們都是在夜裏發生的。

讓我們度誠地跟著祂的腳蹤。我們來到兩個地方:

1.一個是橄欖山上(39-53節),
2.另一個是大祭司的住宅(54-65節)。

橄欖山上(39-53

路加沒有提到客西馬尼園,他只是說到橄欖山。他也沒有說祂被帶到誰的宅裏,他只是說那是大祭司的宅。從其它福音書的記載,我們知道祂是去客西馬尼園,後來祂被帶到亞那的家裏。天亮之後,公會的人聚集了,就將祂帶到該亞法的住宅。

路加說,「耶穌出來,照常往橄欖山去,門徒也跟隨祂。」

路加在21:37說,「耶穌每日在殿裏教訓人,每夜出城在一座山,名叫橄欖山住宿。」

約翰福音18:1,2「耶穌說了這話,就同門徒出去,過了汲淪溪,在那裏有一個園子,祂和門徒進去了。賣耶穌的猶大也知道那地方,因為耶穌和門徒屢次上那裏去。」

如果我們把這兩處經文放在一起,就可以明白當時的環境。路加說祂最後那段日子,從未在耶路撒冷過夜,祂都是在橄欖山住宿。後來他又說,逾越節筵席之後,祂設立了新的筵席,就離開那城,照常去橄欖山。顯然路加的意思是,這個常例不僅限於最後那個星期,早在以前祂就有上橄欖山的習慣。約翰以憐憫、悲痛的語氣說,猶大知道在那裏可以找到耶穌,因為他也常去客西馬尼園。耶穌曾多次越過汲淪溪到那裏去。現在他們用完了逾越節的筵席,新的筵席也設立了,夜幕逐漸降臨,祂就往橄欖山的客西馬尼園走去。

客西馬尼園裏發生的事可分為兩個部分:耶穌在與神交通時的傷痛;耶穌的被捕。

與神的交通(40-46

這個故事是如此神聖,我們無法以註釋或解經的方法來詮釋它。況且,其中有許多事是難以解釋的。整個事件充滿了朦朧的奧祕,我們無法識透。因此讓我們以度誠靜默的心,來接近這個事件。

首先請注意,在這段記載的前面,和將要結束的地方,耶穌都對門徒說到同樣的一件事,這事始終圍繞著主的這段經歷。祂在40節說,「你們要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後來又在46節說,「起來禱告,免得入了迷惑。」祂的心對他們充滿了憐憫,祂完全瞭解他們。如果要更接近希臘原文的意思,我們不妨把這句話譯成「你們要禱告,不陷入迷惑中」

換句話說,祂對他們說,他們若禱告,就可以避免被迷惑。「禱告」一詞含蓋甚豐富。我們若改用「敬拜」也不為過。禱告不只是祈求。主實際上對他們說:你們若禱告,就可以逃避迷惑人的勢力。在那個黑暗、試煉的時刻,主重複對祂門徒說的「禱告」一詞,實在燃放出整個生命的哲理。

想想看,對那三個門徒和其餘留在外面的門徒,那是怎樣的一個時刻!我們曾多次提到,自從該撒利亞腓立比之後到此刻的六個月中,他們心中一直充滿著奇怪的預感,現在六個月快要結束了。他們知道官長們對祂的態度,知道現在祂要實際受到祂仇敵的苦待。對他們而言,這是一個試煉的時刻,他們因為試煉過於沉重而入睡了。路加是惟一提到他們因憂愁而睡覺的作者。

毫無疑問的,祂瞭解他們所受的壓力,因此祂兩度對他們說,「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不論日子如何黑暗,道路如何崎嶇,都應維持與神交通的生活;因為一個人若活在敬拜中,就能抵擋試探和迷惑。

現在讓我們虔誠的來看祂與父的單獨交通。祂將整個世界、一切的朋友都留在外面,進入與神交通的場所。那是一個「傷痛」的時刻,但那是在交通中的傷痛。在客西馬尼園中,祂未曾片刻不想到神,未曾片刻遠離神或神的照顧。客西馬尼園不是加略山。祂說,「父阿!」這個詞表達了祂不僅僅是站在神的立場,祂也是站在人的立場,來認識祂與父神的關係。

我們仔細思考這個故事。祂當時心中最掛念的是甚麼?答案是「這杯」「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

即使最虔誠的聖經學者,對這句話真正的意思也有不同的見解。我不打算在此處作任何爭論,僅僅提出其它的經文作為我們的亮光。馬太在太20章記載了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帶著兩個兒子雅各和約翰來見耶穌,她說,「願你叫我這兩個兒子在你國裏,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耶穌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我將要喝的杯,你們能喝嗎?」祂那時提到祂的杯,是指甚麼呢?

我們又看到祂在逾越節的筵席上,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你們喝這個。」那時祂心中所想到的是甚麼呢?

再來看約翰福音18:10,11,記載客西馬尼園中的事,「西門彼得帶著一把刀,就拔出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僕人名叫馬勒古。耶穌就對彼得說,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

如果我們將這些有關「那杯」的經文集中起來看,就會很明確地相信,那杯是指擺在祂前面的死,就是加略山上十字架的奧祕。有人說,祂害怕肉身死在十字架上,因此祈求避免它;但祂說這話的意思並非如此。這種說法等於假定,羅馬的絞架纔是當時惟一較有價值的死刑方法;事實不然。祂也可能被無法之人用絞刑以外的其它方法處死。祂當時並不是求神使祂逃避釘十字架的肉身之苦。約翰告訴我們,祂在公開事奉快結束的時候,有幾個希利尼人來見祂,祂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我現在心裏憂愁,我說甚麼纔好呢?父阿,救我脫離這時候,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

我們探索這事時,要帶著格外的敬畏,也許最好是不要探索。祂正在園中,說,「父阿!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我只能說,我思想這段話的時候,透過那扇幽暗的窗子,看到了一道奧祕的亮光,讓我更加涊清十字架的可怕,甚至比親自在加略山認識得還清楚。

但我們也不要忘了,祂末曾片刻離開神的旨意。即使祂表現了無限的傷痛,祂與神之間的交通也未曾須臾中斷。

這事件太神聖了,遠非人的心靈所能明白;但我們可以看見這時刻對祂的意義,祂在這時刻臨近之際向神禱告,祂正站在深不可測的苦海邊緣,祂所發出的嘆息和悲痛,在我們聽來好像滅亡的聲音。我們看見祂與神有牢不可破的交通,祂絕不以自己的意思,來擾亂或攔阻神的意思。所以祂作了這個禱告。路加告訴我們,有一位天使出現,加添祂的力量。在那崇高的時刻,祂在肉身、心靈、和屬靈方面都得著了力量。

最後一件事不必多作解釋,我們只需讀過即可。那是以肉身的徵狀,來象徵祂精神上極端的痛苦。「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

被捉拿的記載(47-53

這個故事同樣難以解釋。單單仔細讀一遍就夠了。這裏我們看到猶大的親吻和耶穌的責備。我對猶大的任何責難言辭,都不足以述盡他那卑鄙狡猾的行動。沒有任何解經家或出色的小說家,能夠從猶大的背叛之吻來辯護他是正直之人。

然後西門彼得拔出刀來,這雖是出於血氣之勇,但比起猶大的親吻要好多了。然而我一直認為,這是一件有暗示性的事,深深使我感到敬畏,就是耶穌用祂溫柔的手所施行的最後一次醫治,竟然是祂門徒所惹來的。我有時想,從那次事件之後,祂也一直在醫治由祂門徒的血氣之勇所造成的各種傷痛。

我們且以敬畏的心,來看基督如何以威嚴和尊嚴的態度,對待那些官長。這些年來他們一直跟蹤祂,我們看到他們的敵意日益高漲,他們屢次想要在祂的話語中找把柄,好將祂交在黑暗的權勢中,置祂於死地。現在他們終於將祂包圍住,基督首先對他們說話。祂提出的惟一抗議是,祂反對他們捉拿祂的方式。「你們帶著刀棒,出來拿我,如同拿強盜麼?」

然後祂以諷刺的語氣,證明祂早識透他們的陰謀;祂是在祂父的手中,而不是在他們手中。祂說,「我天天同你們在殿,你們不下手拿我。」

最後是一句嚴厲的話,「現在卻是你們的時候,黑暗掌權了。」注意祂所說「你們的時候」,你們這些祭司,守殿官,官長,這是你們的時候!是的,但在這一切後面的,乃是黑暗的權勢。祂一方面承認這是官長的時候,一方向指出他們邪惡的動機後面,乃是黑暗在掌權。

大祭司的住宅(54-65

繼續讀下去。54節告訴我們,他們如何拿住耶穌,把祂帶到大祭司的宅裏。63-65節說到他們在大祭司的宅裏如何戲弄祂。路加在這中間插入了彼得三次不認主的事件,實際上這件事是稍後在該亞法宅裏發生的。

根據猶太人的法律,隨便逮捕任門人並且將他送到拘留的地方監禁起來是不合法的,除非有人對他提出特別的控訴。在耶穌的事件中,並沒有這樣的控訴。當他們清晨在公會舉行非常會議時,曾設法找出一個對祂的特別控訴。他們將祂送到亞那家這件事非常引人注意。此處有一個例外的事實,就是當時有兩個大祭司,亞那和該亞法。這不是摩西設立的制度,也不是神設立的。事實上,亞那是當時的大祭司,但因他不見容於羅馬,羅馬大帝下令他雖可保住頭銜,但沒有實權,另外指定該亞法取代他。亞那很滿足於這種有名無實的職位,因為他可以利用收取聖殿的奉獻,來壓榨百姓。他因敲詐、強奪而致富。他們拿住耶穌以後,就將祂送到亞那的宅裏。那裏比該亞法的住宅要接近客西馬尼園。他們將祂拘留在那裏直到天亮,好讓祂在公會面前受審。

「看守耶穌的人戲弄祂,打祂,又蒙著祂的眼問祂說,你是先知,告訴我們,打你的是誰?」還有甚麼比這種行徑更怯懦呢?「現在卻是你們的時候,黑暗掌權了。」

有關彼得不認主的故事,路加的記載很簡單(54-60節)。馬可福音(在某方面而言,那也是彼得自己的福音書)則直率地道出全部真相。他們拿住耶穌以後,彼得就一直跟蹤著他們。我們為此感謝神。雖然他是遠遠地跟著,這是可悲的,但你我郤不必感覺驚奇,因為我們明白自己是怎樣的人,我們毫不驚訝彼得「遠遠」跟蹤的行為。在那個寒冷的早上,他們在該亞法的院中生了火取暖,彼得也坐在眾人中取暖。無意中,有一個使女走過來,也許他們心中有一點兒狡滑的意圖,她說,「這個人素來也是同那人一夥的。」彼得說,「女子,我不認得祂。」不久又來了一個人,他說,「你也是他們一黨的。」彼得回答說,「你這個人,我不是。」約過了一小時,另一個人說,「他實在是同那人一夥的,因為他也是加利利人。」彼得說,「你這個人,我不曉得你說的是甚麼。」

然後呢?「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出去痛哭。」

我早年服事主的時候,往往可以痛罵彼得十五分鐘而樂此不疲。但現在不同了。我並不是宣佈他得算為無罪,但如果我鑒察自己的心,就不會驚奇他這麼作了。並且我停止批評他,是因為我發現耶穌也沒有批評他。祂瞭解一切。祂從未放棄他。「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

他並未失去信心。他在那個寒冷的清晨出去痛哭,那起伏的胸膛和破碎的心代表著甚麼?他仍相信耶穌,仍然愛著祂,但因他的希望落空,他就喪失了勇氣。也落入深谷之中,主轉過身來看也。那是怎樣的目光?沒有責備,只有愛,只有無限的憐憫。雖然他不認祂,但祂的目光仍帶著相信的光采。那是挽回的目光,是恢復的目光;那雙眼睛在說,我在這裏。

讓我以一段舊事作結束。許多年前,一個八月的星期天,我剛好待在倫敦沒有甚麼事,就去聽史坦頓(Stanton)主教講道。他是屬於聖公會的。我對他的工作並沒有甚麼興趣。他那天早晨講的主題經文是取自:「耶穌……周圍看了各樣物件……就……出城了。」他在講道結尾時所說的一件事吸引了我的注意。也講到耶穌的目光,祂如何周圍觀看聖殿,祂如何觀察各樣的事,如何轉身看彼得,使彼得為之心碎。講到這裏,史坦頓主教靠著講桌,彎身對大家說,「不要忘記,不管耶穌的目光多麼慈愛,如果彼得當時沒有望向祂,這一切都歸於徒然!」

你想過這一點沒有?這是事實。我再度看見,這個粗俗的、發咒起誓不認主的西門,仍然暗地跟著主,他仍愛著祂,將他的雙眼望向祂,因此他的眼晴能捕捉到耶穌那充滿慈愛的一瞥。

路加福音22:66-71

路加有關耶穌在公會前受審的記載非常濃縮,他只強調了幾個特出點。為了介紹起見,我們不妨偶而引用一兩處其它福音書所記的細節,作為本段經文的背景。

上一講中,我們看到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捉拿,然後被帶到亞那的宅裏,在那裏受人戲弄,一直到天亮。天亮以後,「民間的眾長老,連祭司長帶文士都聚會,把耶穌帶到他們的公會裏。」

從其它的記載中,我們知道這次的聚會是在該亞法的家裏;我們也知道在耶穌被帶到公會以前,該亞法曾與祂有一次半私人性的談話。

此處是一個正式的聚會,他們一大清早被匆忙喚來開會。若從猶太人的律法上看,這個聚會是不合法的。聚會的地點也不合法。當時猶太人中有三種法庭;一種是在人口少於一百二十人的小鎮之法庭,有的專家說是二百四十人,這種法庭有三個審判官。另外一種是在較大區域裏的法庭,包括二十三個成員。至於最高法庭就是公會,有七十一個成員,他們聚會的地點應該是在聖殿的院裏。他們也有權在其它私人的地方聚集,但這樣的聚集根本無權審判耶穌。事實上,他們也沒有審判祂,他們沒有對祂下任何判決。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是保持在他們狹窄的律法限制之內,但他們聚集的目的是決心要審問祂,好治死祂。他們發現祂犯了褻瀆的罪,他們就因這個罪名決定治死祂。但在彼拉多面前,他們的控訴是無效的,因為羅馬帝國並不接受猶太人觀念中的褻瀆罪名。

路加在這段濃縮的報告裏,記錄了當時發生的兩件事,這對當時和後世都具有非凡的意義。我們看見耶穌在這些宗教法庭前受審。下一講中我們會看見祂在行政法庭前受審。路加記錄了他們問祂的兩個問題,以及祂的兩個回答。

他們的第一個問題是,「你若是基督,就告訴我們。」祂的回答引發了他們第二個問題,「這樣,你是神的兒子麼?」這兩個問題不管在當時或現今,郤是極重大的問題。祂是基督嗎?祂是神的兒子嗎?我們的回答,可以顯示我們對基督教的態度。這兩個問題不僅關係到當時在公會裏聚集的人,也關係到那個國家,更關係到整個人類。祂是基督嗎?祂是神的兒子嗎?

他們的第一個問題純粹是法律上的問題,他們以合法的形式問祂,「你若是基督,就告訴我們。」這些官長以前也曾用同樣的方式說,「告訴我們。」耶穌那時對他們說,「我也要問你們一句話,你們且告訴我。」在他們的「告訴我們」,和祂的「告訴我」中間,有很尖銳而顯明的對比。

此處祂也採用同樣的方式。這是一個固定的法律用語,等於要祂起誓。這是逼被捕的人說真話的方法。現在他們用具體而乾脆的手段問祂一個關係到祂的整個生命和事工的問題。祂在傳道時,一直聲稱祂是彌賽亞。祂的跟隨者也承認祂是彌賽亞。他們作門徒的意義就在此。早先祂的第一個門徒安得烈就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這些接受祂是彌賽亞的跟從者不斷增加。對那些宗教的官長而言,這是一個驚人的聲明。一切虔誠的以色列人,心中最迫切的盼望就是彌賽亞的來臨。現在,他們面對這個問題了。彌賽亞來了嗎?約翰曾宣告祂是彌賽亞,但即使是約翰,當他陷於極大的心理困惑時,也曾疑惑自己的宣告是不是正確,所以他纔會打發人去問耶穌說,「那將要來的是你麼?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

那些官長們提出這個問題,他們要根據祂的回答來下定論。我們都瞭解這些人,知道不管祂說甚麼,他們都不會相信。稍後我們就可以證明這一點。祂怎麼回答呢?面對這些全國的代表,祂如何解釋?祂是彌賽亞嗎?

即使從他們的立場看,這也是一個關係到他們是否已到達歷史上的焦點之問題。他們信仰裏一切的象徵,都指向那將要來的一位,祂要應驗所有古代的禮儀,和先知的見證;這些美麗的名字,彌賽亞、細羅、黎明之星、聽訟的人、以馬內利等等,都指向那位將要來臨的彌賽亞。因此他們問了三個問題,他們絕對有權如此問,「你若是基督,就告訴我們。」

請注意祂的回答。首先是一個譴責性的拒絕,其次是一個啟示性的印證。祂以他們問祂的方式,拒絕回答他們的問題;但祂又給了他們一個回答,便得公會中所有的人都對祂的聲明一目瞭然。

祂首先說,「我若告訴你們,你們也不信;我若問你們,你們也不回答。」這是祂拒絕回答他們的原因。

這使我們回想起有一天在聖殿中的情形。他們拿各樣問題來問,祂,最後祂問他們,「人怎麼說基督是大衛的子孫呢?……大衛既稱祂為主,祂怎麼又是大衛的子孫呢?」他們沒有回答祂。

再往前一點回想。有一次他們問祂仗著甚麼權柄行事,祂說,「我也要問你們一句話,你們且告訴我,約翰的洗禮是從天上來的,是從人間來的呢?」他們商議一番後,決定不回答祂的問題。

耶穌如此提醒他們應有的態度。祂實際上對公會的眾人說,你們沒有資格在這件有上審問我。你們是不誠實的。如果你們事先已經有了結論,並且我講了這一切話,作了這一切事之後,你們仍舊不告訴我你們的看法,那麼,我的陳述又有甚麼用呢?

但是祂的話還沒完。祂又說,「從今以後,人子要坐在神權能的右邊。」「從今以後」是指從你們拒絕我的時候,從你們將我治死,將我釘十字架的時候開始。「人子要坐在神權能的右邊」是甚麼意思?祂再度帶他們回到稍早祂所引用的詩篇中,那時祂問他們,人衛既稱彌賽亞為主,祂又怎能是大衛的子孫呢?那首詩篇一開始說,「耶和華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這些人知道這篇詩篇,他們都明白這篇詩的彌賽亞的價值。祂現在用這些專門名詞,宣告這一切都要在祂身上應驗。

沒有任何其它的文辭,能比祂的這段彌賽亞的宣告更明白、利落了。祂用聖經的話清晰地聲明祂是彌賽亞,使得聽到的人無法產生任何誤解。

他們聽見祂如此說,就一致問了另一個問題,那不是事先經過研究,已經預備好的問題,而是由祂的回答中所引發的問題,「這樣,你是神的兒子嗎?」「這樣」一詞頗有意義,指出祂剛纔所說的話給了他們一個結論:祂自稱是神的兒子。祂其實沒有自稱是神的兒子,祂自稱是人子。祂引用詩篇110篇的話,祂說,「從今以後,人子要坐在神權能的右邊。」那麼詩篇怎麼說呢?「耶和華對我主說。」

那是指誰?指大衛的子孫。他們現在的問題,就是祂以前問過的,他們當時沒有回答。顯然他們知道答案。現在事實顯明出來了。他們因此知道,祂聲明詩篇110篇的彌賽亞預言在祂身上應驗,就等於聲明祂是神的兒子。因此他們提出第二個問題,「你是神的兒子麼?」

祂如何回答?「你們所說的是。」簡單明瞭,意思是你們說得對,我就是。

祂就這樣在公會面前,宣告自己是彌賽亞,是神的兒子。如果祂的第二個宣告是假的,祂就犯了褻瀆罪,如果祂的第一個宣告是假的,祂就是一個騙子。所以他們說,「何必再用見證呢?祂親口所說的,我們都親自聽見了。」另一本福音書作者告訴我們,祂作了這個宣告以後,該亞法就撕裂了他的袍子。那是一個合法的行動。大祭司在面對褻瀆的情況時可以撕裂袍子,表示災禍臨頭了。

對我們而言,這一切最主要的價值在於,耶穌當著公會面前,起誓宣告祂是彌賽亞,是神的兒子。換句話說,祂承認西門彼得在該撒利亞腓立比的宣告是正確的。有人會想,西門彼得是否聽見祂在公會面前所說的這些話?我不知道。如果他聽見了,那麼耶穌回頭看他時他一定更心碎了。在六個月以前,彼得曾說過,「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現在耶穌印證了彼得的宣告。祂的仇敵問祂,「你若是基督,就告訴我們。」祂聲明祂就是。他們又問祂,「你是神的兒子麼?」祂說祂是。

我們記得當祂受審時,有兩個門徒比其他門徒較靠近祂,一個是曾認祂是基督的彼得,另一個是約翰。許多年之後,約翰用異於其地人的方式寫下耶穌的事蹟。他為甚麼這樣作?他自己說,「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約翰實際上說,我寫這書是要指出彼得在該撒利亞腓立比所作的承認是對的;我寫這書是要表明耶穌在公會面前的宣告是真實的;祂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摩根解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