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使徒行傳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

{\Section:TopicID=460}保羅在以弗所傳道

  以弗所是亞細亞省的首府,也是該省經濟與宗教的中心。它不但是古時的一個良好海港,也有河流通往內陸,鄰近的幾個城市的貨物都要靠它轉運。

  以弗所有一個著名的亞底米女神廟。廟寬一八○英尺,長三六○英尺;廟裏供奉一位女神亞底米。這位女神在主前一一○○年,在希臘人進入以弗所以前,就廣泛地為以弗所地方的人所供奉。她是農業社會的神,代表生育和豐收。她的大神廟建於主前五六○年,於主前三六五年,亞歷山大的生日,被人縱火燒掉。主前三二四年亞歷山大從波斯人的手中奪取了亞細亞。那時當地的人再重建亞底米神廟。亞歷山大要出錢修廟,但要求將他的名字刻在裏面,卻被當地的人以一句含有奉承的話拒絕了。他們說:「亞歷山大是神明,不可以他的名來供獻女神」。在使徒傳道的時代,這位女神不只供以弗所人敬拜而已,亞細亞一帶人士遠近都來朝拜。這個神廟在主後二六○年,因為基督教的興起,拜女神的人減少,在那一年被高廬人縱火燒毀。

  以弗所經歷過幾次的戰亂。主前五四六年古列王從呂底亞王克羅蘇斯(Croesus)手中奪得。主前三三四年亞歷山大從波斯人手中奪得。主前二八一年西流基一世從亞歷山大的繼承者手中取得。主前一九○年被羅馬人取得,但到主前一三三年才正式被羅馬人統治。

  保羅第三次旅行傳道時,在那邊住了相當長的時間,共三年(徒二十31):就是在會堂裏講道三個月(十九8),在推喇奴兩年(十九910),其他零星算起來共約三年。他在哥林多書提到在那裏他若跟「野獸戰鬥」(林前十五32),這一定不是按照字面的說法。然而以弗所確實有羅馬人的圓形階梯的劇場,那裏曾關了許多野獸。保羅也許從這裏體會到為福音拚命的滋味。

  本章保羅在以弗所的情形和以弗所書所討論的都不相同。並且以弗所書沒有告訴我們有關保羅在以弗所的實際情形。近代學者已從背景和神學問題裏發現,以弗所書並非保羅的原作。我們反而能夠從哥林多書看到一些保羅在以弗所的實際情形:例如保羅在以弗所以憂傷痛苦的心寫信給哥林多教會(林後二4,七89);他要從以弗所第三次去訪問哥林多(林後十二14)。如果羅馬書第十六章是寫給以弗所教會的話(羅馬書第十六章的文筆與其他十五章不相同:十六章好像是從另一單獨的資料接上去的。從許多證據看,第十六章是寫給以弗所的,參閱羅馬書註解),則我們可以看到百基拉和亞居拉也在以弗所冒生命的危險(羅十六34)。

  保羅的第三次傳道可說把重點放在以弗所,然後以別的地方為次要。以弗所應當不是只有一間教會,或只屬保羅一派的教會。最少有以施洗約翰洗禮為主的,亞波羅所立的教會;有以約翰福音為主體的教會;也有保羅認為是兇暴的豺狼的,他們混進來傷害羊群的教派(二十29)。

一 論約翰的洗禮 十九17

{\Section:TopicID=462}十九1

  亞波羅在哥林多的時候,保羅……來到以弗所……遇見幾個門徒 保羅是否曾經到過北加拉太?這一節是一個很好的答案。如果保羅去過的話,在北加拉太的高廬人成為基督徒就和保羅很有關係。這節告訴我們,最低限度,保羅到過加拉太的內陸。

  保羅還沒有來到以弗所之前,就有人把福音傳到以弗所了。因為在路加作品裏(路加福音和行傳)常把基督徒稱之為「門徒」,可見在保羅之前有人作旅行傳道來到以弗所。當初像保羅這樣傳道的人不只這一組(參閱加一6)。

  亞波羅有豐富的聖經知識,有口才,受過相當的訓練(也許是像保羅那樣的,受過拉比的訓練,但地點可能是在亞歷山太)。但因為他是從亞歷山太來的,這個地方的學術以寓喻法(Allegory)的講學出名。這種方法令聽者覺得生動有趣。照保羅書信看起來,保羅是屬於斯多亞派的,他克己、正經、悲觀、善於勸勉;他受訓練於耶路撒冷。亞波羅在哥林多引起了許多信徒跟從他,使教會分成屬亞波羅的、保羅的、彼得的或有的人說他自己是屬基督的(林前一1213)。

{\Section:TopicID=463}十九24

  問他們說,你們信的時候,受了聖靈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保羅說,約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告訴百姓,當信那在他以後要來的,就是耶穌 保羅問的問題有點突然,這大概是因為保羅一到以弗所時,發現這一帶的人所領受的福音與他所傳的不同(參閱加一8)。保羅注重與基督合而為一的神學;以弗所的信徒則注重悔改離開罪惡。保羅注重奉耶穌的名行善,因耶穌基督的緣故而活(腓三711),奉耶穌的名受洗,與主同死同活。其他的信徒只聽說悔改信主而受洗。受洗是表明自己要離罪歸主的決心。這樣的洗禮可能被稱之為施洗約翰的洗,但不是奉約翰的名受洗。

  猶太人認為終末到的時候,以利亞會再來。施洗的約翰被當作是這樣的人物(可一68)。施洗約翰把自己當作這樣的角色,要求以色列人悔改,否則上帝的審判已臨到(路三79)。對施洗約翰來說,洗禮就是人悔改迎接上帝國的來臨。施洗的約翰沒有把自己當作是那要來的彌賽亞。他的門徒所看見耶穌的工作,都是舊約彌賽亞的工作。例如使病痛得解除,死亡的得生命,窮人得福音(路七1822)。因此約翰可能認同耶穌就是要來的那一位(因為有了這樣的懷疑,約翰才差門徒去問耶穌,路七19)。耶穌沒有說自己是彌賽亞,但他不拒絕人以彌賽亞的名稱呼他。他不但有彌賽亞的講話語氣(可二511),也有彌賽亞的作為:醫治病痛、趕逐人類的懼怕──鬼魔,並赦免罪犯,扶持軟弱;且有復活作為他是彌賽亞的明證。那些以前跟從施洗約翰的人,自從約翰被審後,可能已寄望於耶穌,何況約翰自己被捕時,也曾寄望於耶穌。新約時代的基督徒是奉耶穌的名受洗的。上帝並以聖靈降在受洗者身上,以表明這些信耶穌,奉他的名受洗的人已被上帝接納。使徒行傳很重視這樣的傳統。

{\Section:TopicID=464}十九57

  他們……就奉主耶穌的名受洗。保羅按手在他們頭上,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 「奉主耶穌的名」是使徒行傳的主要特色之一。這裏所說奉耶穌的名受洗,不是指預備最後審判的來到,乃是要加入基督,成為基督的人。保羅的按手,表示洗禮已完成。保羅的身份和所作所為,在觀念上至此已被行傳默認為使徒。因為他可以為人按手,授與聖靈。這些原是使徒特有的恩賜,使受洗的人得繼承使徒的恩典和傳福音的職務。他們的接受聖靈,講靈語,正像行傳第十章在哥尼流家的人一樣,表示他們已被上帝接納。

二 保羅在會堂及學房講道辯論 十九812

{\Section:TopicID=466}十九810

  保羅進會堂放膽講道,一連三個月,辯論上帝國的事,勸化眾人……有些人……不信……毀謗這道,保羅就離開他們……便在推喇奴的學房,天天辯論。這樣有兩年之久,叫一切住在亞西亞的……都聽見主的道 有些人頑固不肯信,是無法避免的。因為人很難改變他們的觀念;人也很懶去改變自己既有的習慣。一個人有時兩種毛病都有,但因為受環境,傳統文化等束縛,沒有勇氣去突破而接受新的信仰。當保羅和猶太教的人無可避免地衝突了以後,保羅就搬到別的地方去。

  推喇奴學房大概是當時教修辭學或哲學的講堂。保羅的講道可能被視之為一種新的學說,所以才可以租那個地方與人討論。在推喇奴學房的好處就是不受猶太人的干擾,又可以和較多的外邦人接觸。在使徒行傳的西方抄典有註明,保羅講學的時間是上午十一時至下午四時。這一段時間非常熱,在當地是公定休息的時間。由於這樣的資料,我們可以推測,當時來聽的人大概都是工人階級,利用休息的時間來參加聚會,其他的時間他們必須要工作謀生。

  保羅在猶太會堂三個月,在推喇奴學房兩年。二十章31節說保羅大約在那邊三年。照此,保羅也許還有零星的時間不在以弗所;他一定也偶而在以弗所附近走動,才會使亞細亞省的人都能聽到福音。

{\Section:TopicID=467}十九1112

  上帝藉凓保羅的手,行了些非常的奇事 當時要使人信服上帝,好像非藉凓神蹟不可。有了神蹟,外邦人才會相信上帝比別的神更加有能力,更加值得信賴(羅十五18)。對猶太人來說,有了神蹟,他們才會相信耶穌是彌賽亞,上帝真的與使徒同在(林後十二12)。當社會進步到不要靠宗教來醫病時,神蹟在信息中就不再佔重要的地位;人們轉而注意宗教的內容。

三 邪術與真信仰 十九1320

{\Section:TopicID=469}十九1314

  那時,有幾個遊行各處,念咒趕鬼的猶太人……擅自稱主耶穌的名,說我……勒令你們出來。作這事的有祭司長士基瓦的七個兒子 猶太人是古時有名的行法術的人。舊約聖經雖然嚴格地禁止人行邪術(利二十27),但住在外地的猶太人仍有不少人行之(徒十三612)。行邪術的人中有人應用耶穌的名驅鬼。在一卷所謂巴黎的紙草紙咒語當中,有一句說:「我以希伯來人的神耶穌令你……」的語句。其實從福音書耶穌的時代起就有人奉祂的名醫病趕鬼了(可九3839),只是這些人不是屬於耶穌的。士基瓦的兒子奉耶穌的名行邪術沒有成功,大概是因為他們不是屬耶穌的。

  大祭司中沒有士基瓦這個名字,可能是行邪術的人誇大自己的身份而來的。

{\Section:TopicID=470}十九1517

  惡鬼回答他們說,耶穌我認識,保羅我也知道,你們卻是誰呢。惡鬼所附的人,就跳在他們身上,勝了其中二人……凡住在以弗所的……也都懼怕,主耶穌的名從此就尊大了 七個行邪術的人和鬼靈都認識耶穌,但他們都不是耶穌的信仰者。他們沒有由認識而擁有耶穌,使耶穌的名成為他們的「產業」;他們也沒有投身於耶穌,使自己成為耶穌的肢體。在這一點上信仰與認識有很大的區別。教會和神學不是製造一些認識耶穌的鬼和行邪術的人;教會是造就一些投身於耶穌基督的跟隨者──基督徒。

  前面曾述及,當社會文化進步到不需靠神蹟治病時,醫病不是信仰中最重要的一環。但耶穌的名並不因此而只成為一個歷史名詞;信仰也不只是一個心理學的名字用來安慰人而已,它還是上帝的大能,具有上帝超自然的能力,使信仰耶穌的人有新的生命力和生命內容奉耶穌之名而生活,而處世,而實行祂的旨意的基督徒,要因有這信仰而得救贖。

  由於這個事件,使猶太人和外邦人知道,基督徒的信仰耶穌得上帝超然的力量,與那些行邪術的人有所不同。

{\Section:TopicID=471}十九1820

  那已經信的,多有人來承認訴說自己所行的事。平素行邪術的……把書拿來……焚燒……書價……五萬塊錢。主的道大大興旺而且得勝,就是這樣 人若知道自己是活在上帝的面前,就不敢隱藏自己的罪,因為他們知道上帝能鑒察人的心。鬼靈襲擊行邪術的人時,使信徒覺醒,自己是不是一個活在上帝面前的人,或者是一個掛耶穌之名的人?因此,他們將自己隱藏的事公開出來,表示他們要悔改,要行為光明正大。

  行邪術的人中也有人悔改了。他們知道邪術可使人生病,可使看的人驚訝,有時也偶而可作醫病的作用;但並不能使人悔改歸向光明之途。因此,他們願意丟棄那行邪術的書籍。但並不是把書賣掉拿那些錢來作別的用途;或甚至把錢交給教會。他們把那些書燒掉,表示他們棄邪歸正的決心。不但自己不用那些書,也不願別人用它們。

  由這件事我們又想到亞波羅;他有口才,會辯論,能講道,保羅也許像他自己所說的是個氣貌不揚,言語粗俗的人(林後十10)。但他是一個能夠靠上帝的大能的人(林前二15)。然而只靠亞波羅的才能,絕不會像保羅一樣,引起人有生命的改變。生命的改變要由信仰而得到上帝的大能幫助。保羅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唯有上帝叫他生長」(林前三6)。這是很正當的;保羅的敬虔,依靠上帝的大能而使人從信仰裏得到生命;但亞波羅的知識和才能使信徒的信仰長進而美化。

四 保羅的行程計劃 十九2122

{\Section:TopicID=473}十九2122

  保羅心裏定意,經過馬其頓……往耶路撒冷去,又說,我……必須往羅馬去看看。於是……打發提摩太,以拉都二人,往馬其頓去。自己暫時等在亞西亞 保羅這次擬定計劃要到馬其頓和希臘,然後去耶路撒冷。這計劃在二十章22節他有說明是順從聖靈的指示。到了耶路撒冷以後,他便要到羅馬去。但這計劃他在羅馬書裏有加以說明;那只是過境而已。因為他已不願在別人建立過教會的教區裏再設立教會(羅十五20)。這個願望大概是由於他在以弗所和哥林多以及加拉太等地,有別人建造教會的地方,主內的同道超過衝突,這種麻煩不下於由猶太會堂或外邦人而來的麻煩。所以他新下了一個志願,要傳福音到那些還沒有聽見基督的地方,以免再和同道衝突。

  保羅先差提摩太以拉都到馬其頓去,自己留在亞細亞省。從第二十章的情形,以及哥林多後書和羅馬書的內容看起來,他大概先差兩位助手到馬其頓去為耶路撒冷募捐。他自己則想到亞細亞省的其他教會去走一趟,然後大家在希臘會合,再從希臘坐船回耶路撒冷。但後來各地的募捐都不如意,從哥林多後書我們發現保羅不得不改變他的行程計劃(林後一1516;徒二十13)。

  以拉都在羅馬書出現(十六23),又在提摩太後書(四20)出現。如果這兩次的經文所提的名字和行傳十九章21節是同一個人的話,那麼以拉都是以弗所的司庫,被保羅派到馬其頓去,後來在哥林多住下了。

五 以弗所的暴亂 十九2341

{\Section:TopicID=475}十九2324

  因為這道起的擾亂不小。有一個銀匠,名叫底米丟,是製造亞底米神銀龕的,他使這樣手藝人生意發達 由於學者(E. L. Hick)的發現,銀匠底米丟所做的不是女神廟的模型,而是女神的像。在大英博物館裏,不但存有當時所做的女神的像,也有文字記載在其上。當時的銀匠所做的明明只是女神的像而非女神廟的模型或神龕。路加是否因為猶太教的關係,不敢提到神的像,只提到女神的神龕。以弗所是亞細亞省的首府,又是宗教中心,有許多人從各地來朝聖。他們做女神的銀像賣,也許是給人做紀念品,也許是給人帶回去膜拜。這行業使許多人發財,底米丟也許是這行業的頭。

{\Section:TopicID=476}十九2527

  他聚集他們和同行的工人,說……你們知道我們是倚靠這生意發財。這保羅……在以弗所……亞西亞全地,引誘迷惑許多人,說,人手所作的不是神……這樣,不獨我們這事業,被人藐視,就是大女神亞底米的廟……大女神之威榮,也要銷滅了 底米丟提醒他的同業,注意他們那一行業的危機。他大概也了解團體起來護却自己的行業比較有力量。人手所作的不是神,這個概念保羅在雅典時已講過。但保羅在以弗所傳講不是用演講來解釋這個概念,因為他不是一個善於演講的人。他是以神蹟來表明:許多由人和人所造的神無法做到的事情,只有上帝能做。他也一定在許多場合裏表現出上帝才是真神,亞底米女神不是真神。而這種思想已經由實際的事實證明,令亞細亞省的人不得不相信保羅的話,否則怎會有那麼多人願意將行邪術的書焚燒?

  亞底米女神廟是古時世界七大奇觀之一。它的主要建築材料是大理石。接連之虛除了灰泥以外,也用無數的黃金。它有一百二十七根石柱,每根六十英尺高,都是國王獻的。它的至聖所有七十英尺寬,但空凓屋頂直通天空。整個殿的建築是八角形的。因為基督教的發達,使人看出人造的神是無能為力的,因此,這女神廟與它的女主人,亞底米女神一樣地日漸衰退。神廟的黃金、大柱、大理石的建築、石柱和它的彫刻品,只有令人憑悼而已。也許能夠令人感到它工程的偉大和建築的優美,令人愛惜。然而對於人類的前途而言,只有生命的神才能主宰人生,主宰世界;只有祂才能引人走向未來的前程。

{\Section:TopicID=477}十九2829

  眾人聽見,就怒氣填胸,喊凓說,大哉以弗所人的亞底米阿……眾人拿住與保羅同行的……該猶,和亞里達古……擁進戲園裏去 眾人聽到有人傷害到他們的神,覺得好像是傷到他們的自尊。因為人手所造的神,就是人心目中的理想和盼望的有形表現。農業社會大都敬拜女神。以弗所人的狂怒一定是為了維護自尊兩衝動起來的。他們沒有甚麼正確的目標,也不太追究是甚麼原因令他們那樣衝動。所以才捉住兩個冤大頭,該猶和亞里達古。按第二十章4亞里達古是帖撒羅尼迦人(參徒廿七2;西四10;門24),該猶是當時很普遍的名字,也許他也是馬其頓人,但第廿章4節的該猶是特庇人。

  以弗所的戲園遺跡已被發現,裏面可容二萬四千人。戲園就是古時民眾聚會的地方。

{\Section:TopicID=478}十九3032

  保羅想要進去,到百姓那裏,門徒卻不許他去。還有亞西亞幾位首領,是保羅的朋友……勸他,不要冒險到戲園裏去。聚會的人……有喊叫這個的,有喊叫那個的 這是一個很生動,很合實情的記載。資料的來源者一定曾身歷其境,才知道這樣的情形。

  群眾正如所說的,有的喊這個,有的喊那個,多數的人不知道自己來幹甚麼。群眾是很容易被激動的,有時他們的狂怒是很盲目的。保羅一定也在往戲園的行列中,但群眾並不認識他。保羅由於責任感的關係,他想要到群眾面前去演講,去解救他的同伴,但那是很危險的。他在亞細亞省也交了不少的朋友,當中有些是地方的首長,他們都愛護他,勸他不要去冒險。

{\Section:TopicID=479}十九3334

  有人把亞力山大從眾人中帶出來……要向百姓分訴……他們認出他是猶太人,就大家同聲喊凓……約有兩小時 猶太人把亞歷山大推向前去做甚麼呢?是不是因為他有點地位和聲望可以安撫眾人?是否因為他是猶太人,想以猶太人的立場來為猶太人辯護?免得整個以弗所的猶太人無辜受害?是否因為他知道暴亂的真相,他想告發保羅和基督徒的不是?如果這人是那位銅匠亞歷山大(提後四14),則後者是正確的。

  由於群眾認出亞歷山大是猶太人,就不聽他們的分訴。可見當時的以弗所人還分不出甚麼叫猶太教徒,甚麼是基督徒。

{\Section:TopicID=480}十九3536

  那城裏的書記安撫了眾人,就說……誰不知道……從丟斯那裏落下來的像呢。這事既是駁不倒的,你們就當安靜,不可造次 在古時羅馬的民眾聚會都在宗教活動中心。以弗所則在戲園,有重要的事發生時,官員在會中要求民眾支持。他們可能有定期會議,按屈梭多模(Chrysostom)的記載,他們每月定期聚會三次。書記官是開會秩序的執行者,他們認識他,他叫群眾按照開會的程序來辦理。亞細亞省裏既有幾位領袖是保羅的朋友(31節),這位書記官的語氣就有點表示他不想讓暴民攻擊基督徒。

  他的話是很有技巧的!他說:「……誰不知道以弗所人的城是看守大亞底米的廟和從丟斯那裏落下來的像呢?」這樣的話既沒有人懷疑,群眾便安心下來,情緒也跟凓平靜下來。

{\Section:TopicID=481}十九3739

  你們把這些人帶來,他們並沒有偷竊廟中之物,也沒有謗讟我們的女神。若是底米丟……有控告人的事,自有放告的日子……可以彼此對告 書記官對民眾的講話,完全都是以一個合乎法律程序的法治精神而講的。書記官提出幾個要點:(1)保羅沒有犯正常的法律(沒有竊盜的行為,沒有妨害名譽的行為),依法保羅他們是無罪的,而你們的衝動是不對的。(2)底米丟和他的同業人沒有提出控告,人也不在場,既沒有人控告,就不能指責保羅為有罪。(3)羅馬帝國內有法定的聽訟日期,也設有地方長官(Proconsul),人們可依法控訴。(4)如果不服審判,或者有甚麼建議,也可以提到議會中解決。

  如果這位書記官所說的話是史實,則這位書記官是位很明理而守法律的人。其實羅馬帝國的法律制度是很著名的,也是很周全的。但在羅馬的殖民區,就不一定依法行事。在腓立比,群眾非法捉保羅,官長也非法鞭打並監禁保羅。如果這位書記官只是路加筆下的人物,路加一定是在提醒羅馬各殖民地的政府,應當按法律的程序辦基督徒的事。不應該任暴民毆打基督徒,也不可不按法律程序隨意處罰基督徒。

{\Section:TopicID=482}十九4041

  今日的擾亂,本是無緣無故,我們難免被查問……說了這話……叫眾人散去 書記官也提醒群眾,他們的行為是破壞秩序的!他們如果不能提出正當的理由的話,會被羅馬政府查究的。群眾聽到他們將有麻煩,便趕快解散回家去了。──《中文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