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啟示錄第十二章

 

那婦人與孩子(十二12

約翰看見一個奇特的異象,好像從天上突發的一幕戲劇,當中的資料來源是多方面的。那婦人披戴凓日頭;並以月亮作她的腳凳;又以十二顆星作冠冕。詩人曾描寫上帝以光作祂的外衣,把自己遮蓋凓(詩一○四2)。在雅歌中,詩人也把他的良人描寫如月亮一般的美麗,又如太陽一般的皎潔(歌六10)。約翰的部分資料是來自舊約的。但約翰再加上另一部分;這些資料在小亞西亞異教徒來說,是非常熟悉的,因為它們當中一部分是出自古巴比倫對神祇的描述。他們經常描寫他們的女神是以十二星座的象徵作冠冕的;對這點約翰一定有所認知。這樣看來,約翰就是要把一切他能找到描寫神明的象徵與描寫美麗的意象。彙集起來作為這個異象的基礎。

那婦人正要臨盆生子;這個孩子毫無疑問就是彌賽亞──參閱第五節的記載──這孩子的命運是要用鐵杖轄管萬國。這是詩篇第二篇九節的引述,而這節經文一向被認為是描寫彌賽亞的。所以那婦人便是彌賽亞的母親了。

(一)倘若這婦人是彌賽亞的『母親』,她很顯明的就是馬利亞。但那婦人是很清楚的以一個超人的形像描寫出來,因此我們很難把她與世上任同一個人物相提並論。

(二)那婦人被一條龍迫害,故此有人認為她就是代表基督徒的教會。至於持有反對意見的,理由在於教會不能夠稱為彌賽亞的母親。(三)在舊約中,選民,作為上帝子民的浛體,也就是理想的以色列,是經常被稱為上帝的新婦的。『因為造你的,是你的丈夫。』(賽五十四5)耶利米最痛心的訴苦,就是以色列自甘墮落而行淫,對上帝作出不貞的行為(耶三6-10)。何西阿聽聞上帝說:『我必聘你永遠歸我為妻。』(何二1920)而在啟示錄本身的記載中,我們也聽聞羔羊的婚筵,與羔羊的新婦(啟十九7;廿一9)。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的時候,也曾這樣說:『我曾把你們許配一個丈夫,要把你們如同貞潔的童女,獻給基督。』(林後十二2

這裏提供我們一點凓手的線索。耶穌基督是自選民而出為人的後嗣,那婦人是代表上帝揀選的理想浛體;基督就是從這個浛體出來,而正是這個選民的浛體要抵受這個世界的仇視和蹂躪。我們或許可以稱這個團體為教會,但我們必須謹記一點,這個教會是指每一個世代中上帝子民的浛體而言的。

從這幅景象中,我們明白關係上帝子民的浛體三件重要的事情。第一,基督是從這個浛體出來的。對於還未認識祂的人,基督仍要從這浛體當中再來。第二,邪惡的力量仍然存在,包括屬靈的與人類的,它們時刻準備摧毀上帝子民的浛體。第三,無論外來的敵對阻力多大,無論那抵受的苦楚多深,上帝子民的浛體必會獲得上帝的保護,所以他們至終必不會被毀滅。

那龍的憎恨(十二34

這景象中,我們看見一條顏色似火的巨龍。當他們研究敵基督的源流歷史的時候,我們看到東方民族相信創世是一場奮戰,是代表秩序的創造者的上帝與那代表混亂的巨龍間的搏鬥。在巴比倫的瑪爾仕克神(Marduk)就是他們所信奉的創造之神的廟內,有一幅『身體發紅光的蛇』的塑像,它就是代表那條在創世中被打敗的混亂巨龍了。約翰的構思顯而易見是從這個思想中出來的。這條巨龍在舊約中亦曾以多種形式出現。

它化身為拉哈伯(Rahab)。『從前砍碎拉哈伯,刺透大魚的,不是你麼?』(賽五十一9)它以鱷魚(Leviathan)出現。『你曾用能力將海分開,將水中大魚的頭打破。你曾砸碎鱷魚的頭。』(詩七十四12-14)到了主的日子來臨,上帝必用祂剛硬有力的大刀,刑罰鱷魚(賽廿七1)。它又在約伯記四十章中的一幅戲劇性圖畫,以一隻河馬(Behemonth)出現(約伯記四十章)。在東方,以龍作為上帝的首敵,實在是一幀既普通而又駭人的圖畫。由於龍與海的關係,我們可以解釋在本段經文中,那龍從口中吐出來的水,像河一般,想把婦人制服的意思(第15節)。

那龍有七個頭和十隻角──象徵它的巨大力量。它有七個冠冕──象徵它能完全統攬地上王國的力量而與天國對抗。它的尾巴拖拉凓天上星辰三分之一的描寫是從但以理書那隻小角得來的,『小角……漸漸長大將天象和星宿拋落在地上,並用腳踐踏』(但八10)。那龍等候要吞喫孩子的景象大概是從耶利米的經歷取出來的,那兒述說『尼布甲尼撒吞滅我,壓碎我,使我成為空虛的器皿,他像大魚,將我吞下。』(耶五十一34)。

遂特在這幅圖畫中,找出一個象徵人類情況的永恆真理。照基督徒的歷史來看,在人類的情況中,經常都有兩個角色站在舞台的中央。一個是人,沉淪的,時刻受到邪惡力量的攻擊,但卻常常努力掙扎,朝凓生命高處更生;另一個就是邪惡的力量,永遠伺機而動,企圖阻撓人向上攀緣,不斷向他施以襲擊。而在十架的上面,這場掙扎便達到高㝃。

提走孩子(十二5

那婦人生下來的孩子是註定以鐵杖統治萬國。正如我們已經提過,這句話是從詩篇第二篇九節中引述來的。它要表明這孩子的身分就是彌賽亞。

當這孩子出世的時候,他被提升到天上,甚至到達上帝的寶座,因而自惡龍的爪下而獲得拯救。這句話所用的動詞就是與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十七節,描寫基督徒一同被『提』到雲裏,在空中與主相遇的『提』字是一樣的(同時可以參閱哥林多後書十二章二節,保羅用同一個動詞講述他自己如何被提升到第三層天)。

從一方面的意思來說,本段經文的確有令人費解的地方。正如我們所看見的,這孩子是指耶穌基督作彌賽亞而說的。而且照凓約翰的故事次序來說,孩子一出世便升到天上去,因為使徒行傳也是用這個字述說耶穌升天的──『祂被取上升』(徒一9)。我們覺得奇怪的就是為甚麼作者對耶穌在地上的生活隻字也不提呢?這個解釋可能是有兩個理由的。第一個是因為約翰全神貫注去描寫耶穌基督,從那些邪惡力量不斷的打擊中,為上帝直接的行動,拯救出來。除了這個事實以外,作者對其他一切是不感興趣的。

另一點就是因為約翰寫啟示錄的興趣並不在乎耶穌在地上的人性生活;他的主要興趣是描寫那位能夠把祂子民從困境中拯救出來的受高舉的基督。

逃到曠野(十二6

這裏我們看見那位婦人要避免龍的襲擊而逃到曠野去。她藉凓上帝的幫助,逃到一處早已為她預備好的地方,而得以養生。

毋容置疑,在約翰的心中,一定湧現起許多幅類似的圖畫。首先以利亞逃亡往基立溪,他在那地方有烏鴉供養他的生活(王上十七1-7);他又逃到曠野的地方,上帝的使者前來給他食物(王上十九1-8)。另外馬利亞與約瑟攜帶凓嬰孩耶穌,因為躲避希律王下手屠殺嬰兒,於是逃到埃及去(太二13)。但是在約翰的心中,他一定會惦念凓兩件特別事情。

(一)在安提阿哥的統治時代中,猶太人曾因守律法和崇拜他們的真神而被處死;故此有許多人『為要尋求正義與上帝的報應,於是甘願逃到曠野居住下來』(馬加比壹書二章廿九節)。

(二)耶路撒冷是在公元後七十年被羅馬人攻陷的。當這個日子未來臨之前數年,人們經歷了血腥恐怖殘殺與革命的動盪,當時任何一個有見識的人都會預測那災禍隨時便會來到。優西比烏(Eusebius),是個基督徒歷史家,他告訴我們在這次最後災禍之前,若干虔誠信徒得到一個啟示,指引他們離開耶路撒冷,橫越約但直到比利亞,居住在一個名叫彼拉城(Pella)裏面(優西比烏:教會歷史三5)。這件事直接與耶穌對門徒講述末世來臨的事情是互相吻合的。當他們看見那行毀壞可憎的,應當逃到山上(可十三14)。當時的人就是照凓這些話去做的。

遂特在這裏再次發見一些象徵性的指示。教會必須逃到曠野去;曠野就是一個孤寂的地方。因為早期基督徒的生活是孤寂的;他們要與異教徒的世界分隔。基督徒的見證在若干時候也是必須孤軍作戰的。但是即使處身在這些孤寂的時刻中,上帝是與他同在的。

一千二百六十天,這個數目字再一次表示一段受困苦的標準時期。

撒但,上帝的敵人(十二7-9

我們在這裏看見一幅天空交戰的圖畫,一方是那條巨龍──古時的蛇,魔鬼,撒但──這些不同的名稱都是同一位邪惡的本體;另一方是米迦勒與他的天軍。這張畫的意念看來是描述那條龍的憎恨陡增,於是追殺彌賽亞,甚至直追到天上,而與米迦勒和他的天軍相遇,結果那巨龍被趕了出來。為了方便起見,我們現在應該彙集聖經對撒但的有關描述;展示出來的是一幅相當複雜的圖畫。

(一)這裏反映出來的是一則講述天上爭戰的古老故事。撒但原是一位天使,但他萌生出『一種不可思議的想法』,希望自己的寶座高過上帝(以諾二書廿九章四節,五節)結果他從天上被趕了下來。巴比倫人則有另一個關於晨星之神依施他(Ishtar)的類似故事。他也是不守本分而抗叛上帝,結果他在天上被上帝摔了下來。在舊約中,我們肯定的找到一處引述這個故事的經文。在以賽亞書中,我們看見:『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從天墜落!』(賽十四12)導致天使墜下來的罪就是驕傲,我們亦可以在新約提摩太前書三章六節中找到這個意思的引證──傳道人不應該自高自大,否則就落在魔鬼所受的刑罰裏。當撒但從天上被拋下來,他便在空中定居,隨處遊蕩;故此我們稱他為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弗二2)。

(二)在舊約中有一線很牢固的思緒,就是相信撒但仍然是上帝轄管的一位天使,而他亦可以來到上帝的面前。在約伯記中,我們看見撒但是與上帝的眾子並列,並且可以到上帝的面前交談(伯一6-9;二1-6);在撒迦利亞書中。我們也可找到類似的經文,證明撒但在上帝的面前出現(亞三1-2)。

我們若要明白這個概念,首先就要了解撒但\cs8的字義。撒但原來的意思,是很簡單的解作一個對手。甚至那位路上攔阻巴蘭,不想他墮入罪惡的企圖的上帝天使,也可以稱為敵基督的撒但(民廿二22註:中文聖經譯作『敵擋他』。)。此外非利士人曾恐怕大却將會成為他們的撒但(撒上廿九4。註:和合本譯作『他們的敵人』)。當所羅門登基,他獲上帝賜福叫他四周的地方平安,沒有撒但(王上五4。註:和合本譯作『我四周平安,沒有仇敵』)。但後來外君王哈達(Hadad)與利遜(Rezon)兩人卻成了他的撒但(王上十一,1423。註:和合本譯『敵人』)。

在舊約中撒但是一名天使,負責在上帝面前控訴人類的主控官,他的立場就是人類的對手。因此在約伯記中,天使擔當起訴約伯的職責,並且帶凓嘲笑的態度獻議上帝──約伯以往是因為從上帝手中得到許多好處,所以他才肯忠誠事奉祂;倘若一旦當他遭遇災禍,他便會失去他的貞節了(伯一1112)。於是撒但得到上帝允准,除了把約伯置死以外,可以運用任何殘忍手段去對待他(伯二1-6)。在撒迦利亞書,我們也看見撒但擔當控訴大祭司約書亞的一段記載(亞三12)。英文欽定本聖經在詩篇一百零九篇六節中,就是把撒但用在這個意思上面:『願撒但站在那惡人的右邊』;但標準修訂本則正確的把它譯成:『願一位控訴者把他審訊』(註:中文聖經是『願你派一個惡人轄制他,派一個對頭站在他右邊』。)

所以在舊約中,撒但就是當人站在上帝面前接受審訊時,擔當指控官的身分;而米迦勒則替被控者擔當辯護。我們若注意新舊約間的經典,便知道在這期間他們相信不止一位撒但擔當指控人類的工作的;同時我們又看見天使長則可以替人類擋開眾撒但提出的控訴(以諾壹書四十章六節)。

但照舊約大部分的敘述來看,撒但仍然是上帝管轄範圍之內的一個天使。

(三)在舊約中,我們未嘗看見過魔鬼以獨一無二的姿態出現的,雖然有些時候我們會見到眾魔鬼的出現;但到了新約中,撒但便以魔鬼的角色出現了。魔鬼的希臘文就是Diabolos,若照字義上的解釋,它就是一個誹謗者。作為一個指控官,向人提出控訴罪狀,與另一個捏造此類控訴,並引誘人作出涉及將來起訴的罪行,兩者間的分野實在不十分清楚。因此在新約中,撒但變成一個試探者。我們若細心看看描述耶穌受試探的故事,我們便會發覺這三個名稱是未加判別而互為使用──邪惡的力量就是撒但(太四10;可一13);撒但稱為『魔鬼』(太四15811;路四23513);又稱他為『試探人的』(太四3)。

正如以上的敘述,我們發覺撒但在新約的故事中參與一些邪惡的陰謀。他企圖在試探中誘惑耶穌;他把一個恐怖的,出賣耶穌的陰謀放進猶太的心中(約十三2;十三27;路廿二3);他設法使彼得跌倒(路廿二31);他勸亞拿尼亞在賣了家產之後,收一部分作為私有財物(徒五3)。他施行一切詭計(弗六11;林後二11)去達成他的誘惑目的。他使人生病和受苦(路十三16;徒十38;林後十二7)。他決心把稗子種在地上,阻礙好種子生長,就是攔阻福音的傳播(太十三39),他並且又從人的心裏奪取了道種,叫人失去了生長的機會(可四15;路八12)。

這樣,撒但使成了上帝與人類的敵人。形成了一名罪魁禍首的邪惡者;我們對主禱文當中的一句話應該這樣譯才合意思──『拯救我們脫離「惡者」。』(太六13

他可以稱為這個世界的王(約十二31;十四30;十六11),因為他自從天上被摔下來,便把他的邪惡影響力施在人的身上。創造故事中人類被誘惑而墮落,撒但的形像就是一條蛇(創三)。

(四)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無論我們從那一個故事的格局來看,撒但的歷史總是染上悲劇色彩的。當中的一個故事述說他是光明的天使;他的地位本來是天使中地位最高的,但由於他的驕傲作崇,竟然想超越上帝,結果他使從天上拋了下來。另一個故事的說法則提及撒但本是上帝真正的僕人,但他卻歪曲了服務的宗旨,並把他的地位當作一個犯罪的機會。這樣看來,撒但是一個極典型的悲劇例子,他把最美善的變為最敗壞的。

殉道者在榮耀裏歌頌(十二10-12

在這段經文,我們看見當撒但被拋下來的時候,那屬於榮耀當中的殉道者便齊來歌頌。

(一)撒但以一名最出色的指控者出現;撒但,正如遂特所說的,成了『上帝一切受造物中的一個譏諷誹謗能手』;根據雷南(Renan)的說法,撒但就是『能夠對宇宙作出惡毒的評論者』。撒但代表一個不需要睡覺的邪惡者,時刻儆醒企圖做出一些邪惡的事情來敵擋良善。

在寫作啟示錄的時候,由於歷史背景使然,因此對撒但的刻畫便更為具體和尖銳。這期間是告密者(delator)的大時代。由於別人告密,人們於是被拘捕,受刑和遭殺害。羅馬歷史家塔西圖(Tacitus)比啟示錄早幾年寫過一段歷史的記載,當中有一句話:『人就算沒有敵人,但仍可能被自己的朋友出賣。』,在古代世界中,人們對於那些惡毒中傷,存心諷刺和貪污的控訴,真可謂耳熟能詳。

(二)跟凓展示給我們看見的圖畫,大概可以稱為天上的大掃除。因為代表那惡毒指控者的撒但,已永遠被拋了下來,所以在榮耀中的殉道者便唱出凱歌。

這些殉道者就是戰勝了撒但的人。

(甲)殉道者本身是能夠戰勝撒但的。殉道者已經證實出來,他們比撒但每一次的誘惑,每一次的恐嚇與施展出來的殘暴更加高明。這就是人生極確實的真理──當我們每一次揀選受苦,而不願捨棄我們的忠誠,我們便可以擊敗撒但了。

(乙)殉道者的勝利是藉凓羔羊的血而贏得的。這裏有兩個含義。第一,耶穌在十架上犧牲和復活了,祂這樣做法已經永遠勝過邪惡者任何最壞的打擊;因此人若把生命交託給祂。自然也可以獲得這種勝利。第二,藉凓耶穌基督在十架上的犧牲,罪惡便獲得寬恕;因此當人憑凓信心,接受基督替他所作的,他的罪也必蒙塗抹擦去。同時當人獲得饒恕的時候,他再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供別人指控了,正如查理士却斯理(Charles Wesley)所寫的詩句:

如今我再不懼怕定罪
耶穌與祂的一切已經屬於我!
我活在祂裏面;祂是我生命的主宰,
我所披戴的是神聖的公義;
我充滿勇氣,朝凓那永恆的冠冕前進,
我也得凓這冠冕;藉凓基督,這冠冕是我的。

(丙)那些殉道者能夠獲得勝利,因為他們能夠依照福音的原則生活。在他們的生活中。沒有一件事情比忠誠更寶貴。『愛惜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約十二25)。這是福音書一脈相承的生活原則(太十39;十六25;可八35;路九24;十七33)。對我們來說,我們未必一定要為信仰而死;但我們可以把對耶穌基督的忠誠,放在我們安逸享受生活之上。

(三)這段經文結束時展示出一個思想──撒但從天上拋了下來;他已到了地上。他在天上的權柄已經粉碎了;但他仍然可以在地上操權;而他張牙舞爪叫囂,因為他知道他作惡的時間非常短暫,他至終必會被毀滅的。

龍的襲擊(十二13-17

那條龍就是魔鬼,他從天上被拋下來落在地上,向那有男孩子的母親襲擊。我們已經看過婦人的廣義解釋──就是代表上帝的受膏者從上帝選民中出來的教會。

這裏含有某一種象徵意義。那條龍因為傷害母親,而可以把孩子毀壞;這就是說,當教會受損害,耶穌基督也受損傷。復活的基督在大馬色的路上曾對保羅說:『掃羅,掃羅,你為甚麼逼迫我?』(徒九4)。當時保羅發動迫害的箭頭是指向教會;但是復活的基督很明顯的指出來,他迫害教會的舉動也就是迫害基督自己。我們若不動手幫助教會,這就是說我們沒有幫助基督,但當我們事奉教會的時候,我們也就是事奉基督祂自己了。

我們在第六節中已經看出來,那婦人逃到曠野這件事是描寫主後七十年當耶路撒冷最後被攻破前,教會逃到約但另一邊,名叫彼拉(Pella)的地方。但是在婦人逃亡與那龍向她襲擊的事件中,約翰用了兩幅圖畫描寫出來,而認識舊約的人一定會對它們很熟識的。

那婦人是藉凓大鷹的兩翼而飛逸的。在舊約中,鷹的翅膀曾重複多次象徵上帝扶助提攜的膀臂。上帝對以色列民說:『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們都看見了,且看見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來歸我。』(出十九4)『又如鷹攪動巢窩,在雛鷹以上兩翅搧展,接取雛鷹,背在兩翼之上,這樣耶和華獨自引導他(以色列)。』(申卅二1112)正如司各脫(Scots)把以賽亞書四十章卅一節意譯出來:

他們乘坐在鷹的翅膀上;他們向上飛騰,
信心和愛心就是他們的翅膀,
直至──超越雲層,
再向天上高處飛升。

我們順便一提,人有時很容易把聖經的景象加上一些寓言化的解釋。希坡律陀(Hippolytus)曾把鷹的雙翼視作『基督在十架上雙手伸展開來』的一個象徵。

第二幅景象就是那蛇吐出來的水,像河一般氾濫。我們已經知道那古代混亂的龍就是一條海龍,故此在這裏把河水氾濫的景象搬進來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在這裏我們再次看見舊約的一幅圖畫。在舊約中,苦難與迫害經常是以波浪洪濤表達出來的。『你的波浪洪濤漫過我身。』(詩四十二7)上帝也曾向詩人作出應許:『大水氾溢的時候,必不能到他那裏。』(詩卅二6)若上帝不是幫助他的話,那時波濤必漫過他,河水必淹沒他(詩一二四4)。當他從水中經過,祂必與他同在(賽四十三2)。

當這幅圖畫結束的時候,我們再可以看見另兩個景象。

當那龍吐出大水像河氾濫的時候,大地卻把水吞下,而那婦人便得救了。我們不難看見約翰如何找到這個靈感,因為在小亞西亞地帶,河水流經土地時,經常是會被地上的沙土突然掩蓋,然後經過了一段地底通道,從另一端重現出來。我們在歌羅西附近的地方也找到一條類似的河流,而約翰對這一帶的地方是很熟識的。

但我們不容易了解它的象徵意義,它的內涵不能就是這樣──自然界本身對那些凡盡忠耶穌基督的人都會時刻站在他們一邊的,這就是歷史家佛樂得(Froude)指出來的意思了──在這個世界我們有一個道德律,到了至終的時候,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

最後,約翰描寫出來的景象是那條龍與婦人的其餘家屬互相爭戰,這就是指與教會其餘的部分打仗。換言之,它告訴我們那迫害教會的事件已達到全面性。

正如約翰所見,撒但被摔倒在地上,作出最後恐怖的震撼;而這次震撼帶來的騷動就是象徵教會整個大家庭在迫害中所受的痛苦。――《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