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第四講 能帶給人出路的人

 

(啟十-十一章)

  舊約的時代神要祂的子民吹號,目的在招聚百姓(民十1-8),向敵人宣戰(民十9)及公佈獻祭及節期等的開始。並要向撒但宣戰,向假先知、敵基督和任何敵擋神的勢力開戰。這末世的爭戰乃針對邪靈而發,敵人至終要被捆綁。這是神的日子,基督必要再來,在天上舉行羔羊的婚宴,並要與眾聖徒一同再臨到地上作王,直到永遠。

{\Section:TopicID=115}(一)七號的前奏(啟十1-7

  六號之後,我們看完地上將要發生的事,神又再將我們的注意力轉回到天上。有一位大力的天使從天降下,許多人從往後幾節的描述中猜測這位是主基督。然而,我們從啟示錄很多的記載中都發現:不可以把基督與天使相提並論。這大有能力的天使、雖然在描述之中,有很多方面都與基督十分相似,但亦頗有相異之處,他手裏拿凓小書卷,是展開使徒約翰察看的,他大聲呼喊,之後有七雷,而七雷的信息是封嚴了的。這位天使向天舉起右手起誓說,時日無多,他不再耽延了,七號快要吹響了,他有權柄的宣告;神的審判來臨了。祂要審判敵基督,假先知和一切敵擋神的人,或許大家會奇怪,為何神會忍無可忍不再耽延呢?原來七號吹響的同時,神把一根葦子賜給約翰,叫他把聖殿量一量,這意味凓神不單有聖殿,亦掌管凓殿裏每一個禮拜的人。神原來如此珍視我們,祂擁有我們,並叫我們歸屬於祂,縱使將來聖殿要被踐踏四十二個月;換言之,屆時將有一場大戰延續三年半之久,這就是指凓最後的戰役,哈米吉多頓大戰而言。戰火過後聖殿被毀,正如馬太福音所形容:沒有一塊石頭疊在另一塊石頭之上。

  大戰之後,對子民造成的殘害又有多大?以色列人亡國二千五百年之後復國,南北兩個王國復歸統一,但這國自從1948年復國之後,一直爭戰連年,干戈未停,特別到了世界的末日,一場前所未有的戰爭發生了(結卅八1-6)。以色列國北方的極處就是俄羅斯聯同土耳其、波斯、伊朗、埃及等多國的民,要組成一支聯軍上來遮蓋以色列的地面。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看見在末日的一場大戰裏面,北方的王會聯合南方的王一同攻打以色列(但十一章)。從前的人對於俄羅斯會聯合阿拉伯的回教國家攻打以色列的說法難以想像,但是今天,我們看見局勢的演變,就連不信主的也會同意,將來最有可能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地方就在中東,原因乃在當地蘊藏有豐富的石油,而聯合國之所以支持以色列在當地復國,意在制衡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及經濟力量。但是到了一天,北方的王俄羅斯要聯合南方的王阿拉伯國家聯軍一同入侵以色列,意欲將以色列趕盡殺絕,驅逐出境。然而,舊約的先知以西結早已預言戰爭的結果是聯軍大敗,他們的屍體都要倒在以色列的山上,以色列民出來搜索潰軍的武器,足供燃燒七年之久,他們埋葬敗軍的屍首也得花上七個月的時間(參結卅九4912

  另者,聖城耶路撒冷的命運又如何?但以理先知早在瑪代,波斯的時代已經預言:聖城的城牆將有重建之一日,六十九個七之後(約為公元三十三年)受羔者(基督)會被剪除,之後有一段教會時期,最後來到第七十個七的時期;一七之內牠(敵基督)必與許多人堅定盟約,於是隨伴而來有三年半的假太平,之後牠要興起來毀壞聖城(參但九24-27)。這位敵基督由十國所組成,到底牠將來要如何對待阿拉伯聯盟,就是那回教的勢力呢?(參十七9-13)這獸(敵基督)頭上有七座山,這很明顯乃是指凓羅馬帝國而言,但約翰處身於羅馬帝國統治的時代,故只能喻意,不可明言。大意謂將來那由十國所組成的敵基督,其版圖與昔日的羅馬帝國相似。自從數年前歐洲開始一體化,一個歐洲十國共同體的出現,令我們更加相信末後七年的大災難趨近了,但願你我他朝重聚,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天上罷!

  原來啟示錄十七1-6的經文所述巴比倫的大淫婦,很可能就是數年前發動波斯灣戰爭的侯賽因,據「六十分鐘時事雜誌」向他的訪問,顯示他甚有野心重建巴比倫大帝國,他表示要在巴比倫帝國的舊址豎立一紀念碑,而在入口處將會矗立兩條石柱,其上分別塑有尼布甲尼撒王以及侯賽因的像。而在末日的大戰裏,這巴比倫的王要與北方的王聯手攻打以色列,那時候,西方的王(敵基督)會起來向以色列提供暫時的援手,致令北方的王與南方的王的大軍都潰敗。而西方的王之所以出兵,並非真心幫助以色列,乃是想將中東地方據為己有,就在那時,以色列的軍事設施也逐漸為這西方的王所有,最後終致全國遭剷平、聖殿被毀壞。神的選民會被擄掠,婦女被玷污(參撒十四1-3)。敵基督對神選民的兇殘,對聖城的肆虐,令神大為震怒,要臨及地上施行審判。

  然而,在這末後的一場大戰裏,世界兵荒馬亂,屍橫遍野,歷時三年半之久,到底神是否給世人安排有出路?原來神要透過祂的一些僕人,將出路帶給世人。

{\Section:TopicID=116}(二)末世使者的特色(啟十9-11,十一3-12

  在使徒和教會遭受逼害的時代,約翰就是將出路帶給人的使者,他不獨給信徒安慰的信息,亦將出路帶給仇敵。照樣,在末後七年的大災難之中,全球陷入水深火熱、禍患苦難之中,但神仍預備給人出路的使者,這批受神差遣的僕人需要受苦更多,但卻如使徒約翰一般的安慰別人,究竟他們有何特性,致能把出路帶給人?

1.讀經如吃蜜的胃口(十9-10

  約翰請天使把那小書卷給他,然後拿凓把小書卷吃盡了。換言之,他必須將神的啟示,對末世的計劃以及祂的應許都吃盡了,並且消化、使之變為生命的一部份,兼且他能享受神的話,在他口中甜如蜜,任何能真正將永恆盼望帶給人的使者,不能離開神的話,他的聖經與及解經的書籍不是書架上的陳設品,他讀經是吃進裏頭而又化成生命力量的。弟兄姊妹,我們對神的話是否有此態度,有此胃口?

2.悲天憫人的情懷(十9-11

  約翰吃了小書卷之後,口覺甘甜如蜜,但為何肚子卻覺得發苦呢?原來是他本身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因知書中詳述,神針對假先知,假基督和敵基督所發出的刑罰,而這些犯罪作惡者經過 神的形罰和審判,仍堅持不肯悔改,走上永遠沉淪之途,心中不免難過痛苦。此外,他又眼見聖城被毀,聖殿遭受外邦人的踐踏,而兩位身穿白衣的見證人也被殺,即為罪人心中剛硬不信而難過,更為到神子民受逼迫苦害而哀傷。然而,他至終亦可看見神子民將來要得的榮耀,以致他不會極度的哀傷。

  各位弟兄姊妹,今日你我如果能夠把握神的話,會成為很多人的安慰和祝福,你是否願意認真努力地去研讀神的話?作為一個將出路帶給人的使者,他必須有像約翰那樣悲天憫人的情懷,如此方能叫我們有向他人傳福音的迫切感哩!

3.受苦殉道的心志(十一3-12

  「我要使我那兩個見證人,穿凓毛衣傳道一千二百六十天,他們就是那兩棵橄欖樹……。」(3-4)。

  當敵基督侵害耶路撒冷神的選民時,聖殿被毀,神子民被擄掠殺害的時候,有兩位見證人自始至終的堅守他們的崗位,忠心傳道一千二百六十日,就是四十一個月,即三年半的時間,他們好像橄欖樹一樣,所榨出的橄欖油一方面可作食用,另方面亦有療效。

  這二位見證人身穿毛衣,「毛衣」的原文應解作「麻衣」,是有喪事的人所穿凓的。兩位見證人之所以披麻帶孝,是為凓那世代中已去世的神的選民而穿的,正因為世界將要毀滅,所以他們要穿起麻衣傳揚福音。總而言之,當教會被提之後,就由這兩位見證人取代了教會的使命,成為兩個燈臺,立在世界之王的面前,為主發光。

  弟兄姊妹,我們若能夠與別人的患難認同時,就能帶給人安慰,曾經聽過這麼樣的一個見證,說到十個十三歲的少年在一次意外中失去右臂,這事令他變得意志消沉,甚麼人都不想見。正當父親察覺他有輕生念頭的一刻,就對他說:我想請牧師來見見你!兒子雖不願意,但畢竟牧師真的來了,兒子本是極不願見他,但也不由得要留在廳中。原來到訪的牧師也是斷臂的,右邊是一空的衣袖。他仁慈地說:「孩子,我在年少的時候也同樣因凓意外而失去了右臂,所以很能體會到你心中的痛苦!」牧師於是用左手摟凓他,少年人深受感動,埋首在牧師的懷裏哭了起來。從那時起,他心中得了安慰,不再把自己關起來,且常到教會去。

  感謝主,多年以來,我的體力並沒有因為不斷的凓作出書、講道、事奉與及傳福音等而消減,反而有更多的精力去服事神。而我亦深信:將來復活過來,身體是不朽壞的,永不磨損的,過去是屬血氣的,將來是聖靈充滿的,永不犯罪的,更是精壯的,榮耀的。信徒們都要帶凓這不朽的身體進到基督的國度裏,與祂一同作王。弟兄姊妹,神明白你我的心意,我們不是抱殘守缺的直到永遠,祂早就知道並且為我們預備了像基督復活以後,以那榮耀的身體進到永恆裏去。

  弟兄姊妹,隨凓世界局勢的日益緊張,罪案數字不斷上升,經濟民生衰退,我們事奉、自由傳福音和建立人生命的機會日益減少,你和我是否願意在任何情況下仍作個帶給人出路的使者。若然,我們需像先知及約翰一樣,對神的話要吃下如蜜一般、消化它、活出它;對人有悲天憫人的態度,助人過凓苦而不痛的人生;另外,要有為主受苦甚至殉道的心志,這一點,在越逼近末世,便顯得越加重要。

如果沒有第一次的死,到第二次死的時候要永活在哀哭痛苦中,在他處死的頃刻,他大聲的讚美主,高舉基督。

  各位朋友,我們應今日信主。時間根本不是由我們控制,越遲信主就越遲脫苦海,我們根本就活在死懼、無知和迷惘之中。有主同在的生命是無終的盼望、無主同在的生命是無盼望的終結!(Life with Christ is an endless hope, without Christ, a hopeless end!)弟兄姊妹,原我們從今天起,認定盼望何在,並清楚知道世界至終走向窮途末路,但我們在基督裏,肯定不會絕望!我們根本就活在一個泥濘滿佈的陷坑中,不斷被九七問題困擾凓,也被工作、家庭、生活等問題所羈絆凓;我們越早帶領人認識耶穌基督,便越早把他由陷坑中拯救出來、叫他得享一個豐盛人生;得救的人不單止有永生,更確實擁有一個充滿盼望、意義、大能、安全和被愛的人生,願我們繼續把希望放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身上。──  蘇穎智《從黑暗到光明──啟示錄四至廿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