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列王紀下第十三至十四章

 

以色列與猶大諸王(十三1-十四29

(一)

列王紀這幾章為有關以色列及猶大諸王的事提供簡短的註解雜錄,同時與以利沙話別。分別去記憶一些王相同的名字並不容易,因為其中有關一些王的資料我們所知有限。

約哈斯一帆風順的承繼了他的殘暴父親耶戶為王(十35;十三1-9)。他面對亞蘭人的進迫,因他效法耶羅波安反叛耶和華的罪行(2-36)。但是,與此同時(4-5節)也談及因約哈斯求情,耶和華不降災──這種做法很像士師記的作風。有些解經者覺得奇怪的是耶戶毀壞了巴力柱像之後,亞舍拉仍留在撒瑪利亞(十26-27)。而這行動是對抗巴力及其崇拜。像伯特利與但的神龕一樣,亞舍拉是法所不容的,卻是崇拜耶和華的一部分。最近在猶大南面發現的碑銘對『耶和華與他的亞舍拉』這一點有清楚的說明。

從他兒子約阿施(同一個名字有兩種不同英文拼法)的記錄出現了幾件令人驚奇的小事。這裏似乎是一些數學上的問題(比較十三10;十三1及十四1)。我們所知道有關以色列這位約阿施的事是從有關其他人、以利沙(十三14-21)及猶大的亞瑪謝(十四8-14)等的報導蒐集而來的。

(二)

以色列王對垂死的以利沙說了(十三14)以利沙看見以利沙昇天去的時候所說的話(二12)。我們不能肯定隨後的兩件象徵性行動的意義。弓箭的射中是說明了,甚至是勝利的表徵。箭進入空中象徵了刺探得秘密。大人物臨終之前的遺言及行動,尤其含重大意義。打地的這種象徵在經文中(18-19節)解釋得更清楚;王因為擊打得不夠而受責。提及高蘭地山腳的亞弗令我們想起列王紀上二十章廿六至三十節,還有不提名的耶和華神人在以色列戰勝亞蘭所負的使命。這些都是世仇,他們之間的戰事也大多數發生於相同的幾個城邑、路線和隘口;而亞蘭的統治者也幾乎常被稱為哈薛或便哈達。後期的猶大歷史學家很難對這些細節不感到混淆不清的。

離開以利沙之前不能不進一步談另一個奇蹟。就像他的主人被旋風接了去,沒有關於死亡的報導一樣,以利沙即使進入墳墓,他的骸骨仍產生效力。有人認為以利沙的墳墓是後期朝聖路程中的主要地點,這些故事倒鼓勵了朝聖的意念。

(三)

猶大的亞瑪謝得到同樣的有限度認可(十四3-4),像他父親約阿施一樣(十二2-3);他也以遭遇橫禍收場(十四19-20)像他父親一樣(十二20-21)。但是大却王朝並不因宮廷叛亂而產生問題。提及他遵守『摩西律法書』(十四3-4),語調不尋常,卻是有趣。筆者懷疑書中暗示如果他不是不夠審慎,便不致於被他留下來不殺的家人所殺。

以色列王約阿施對亞瑪謝索戰(9-10節)的反應,是在外交場合中採用『寓言』或『比喻』的好例子。約坦的宣喻是聖經中最詳細的例子(士九7-20)。這件事已在列王紀上四章談論所羅門的箴言時提及。保留這類智慧之言是許多較凓重傳統的社會在教育方面的重要部分。西方人士常喜歡應用或甚至製造『中國古代箴言』當開玩笑以談及任何情況。約阿施的軍事才能可以與他的口才媲美。

耶羅波安二世是約阿施的兒子,他作王長達四十一年,收回以色列東與北邊界之地,重整了國勢(十四23-29)。這極為簡短的報導令人驚奇,因為何西阿書與阿摩司書的第一章開頭幾句都把這些政績歸於他的任期。有些釋經家察覺到在第廿七節對阿摩司得默示論以色列的歹運發出無聲的指責。但我們的作者只提及亞米太的兒子先知約拿的名字(25節),而約拿在這裏的角色與約拿書所扮演的截然不同。雖然我們即將在十八至二十章看到有例外的情況證實此法則,一般來說,關於先知的書卷與列王紀的連繫很少。──《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