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詩篇第七十八篇

 

第七十八篇(先民之頑梗)

一、題目:神在怒中有憐憫

二、作者:可能是大衛時代的亞薩

三、大綱:

l、父母當向子孫述說神的作為(一至六節)

2、以色列人雖不忠心於神,神卻是信實的(七至卅二節)

3、只以口舌歸向神是枉然的(卅三至卅九節)

4、神既刑罰埃及也必審判以色列(四十至六十四節)

5、神在怒中有憐憫(六十五至七十二節)

四、中心節:

“他殺他們的時候,他們才求問他,回心轉意,切切尋求神。”(卅四節)

五、小引:

本篇緊接七十七篇末節中的話並根據歷史中的事實,證明其中所說神怎樣“引導”他的百姓。本篇稱為亞薩篇中的第七篇,也是歷史篇中的第一篇,是其中最長的一篇。本篇中有幾個重要信息,就是:①家長有教訓兒女關於神之事的本分。②神的百姓忘記他的誡命必遭受失敗。③不信的,不順從神,是兩大罪惡。④神的忿怒是可怕的。⑤人雖忘記神,神卻不會忘記人。6疑惑的心是從悖逆神而來的。7不信神乃是試探神。

第一段(一至八節)完全論到父親教訓子弟的重要。這一段可以另選題為“家庭祭壇的重要”。家長如為信徒,在家庭中應該作家中的祭司,將全家帶到主面前來,並將父神所賜一切屬靈的恩惠傳達給他們。若是他避諱不作這事,就沒有盡本分,在這件重要的事上虧欠了自己的家眷,向他們隱瞞了極寶貴的事。應該向全家傳達什麼呢?就是:

(一)耶和華的美德(四節)

(二)耶和華的能力(四節)

(三)耶和華奇妙的作為(四節)

(四)耶和華所設立的法度、律法(五節)

將神的事情傳給後代有何目的呢?

(-)使子弟們仰望神,他們就有盼望。

(二)使他們不忘記神的作為,他們便會紀念神。

(三)使他們守神的命令,他們便有順從、愛神的心。

(四)使他們避免頑梗、悖逆、居心不正、就向神有誠實的心,有良好的意志,有信心。

六、詳解:(因本篇過長不將全篇的經文列出)。

第一段      父母當向子孫述說神的作為(一至八節)。一至二節:神向選民啟示他的律法,乃是借著他的僕人和眾先知,用口將從神那裏所得的信息傳給選民。神希望他們留心聽。神的話包括訓誨、比喻和謎語。凡真虛心要領受的人必要明白(約翰七章十七節)。

三至八節:從父母所得神一切的真理應當傳給自己的子孫,使神救恩的活水一代一代的川流不息。父母若不將神的真理和教訓兒女,就算他們虧負了無窮盡的福氣,正如將寶貝藏起來不“送給他們”。那麼就大大的虧欠而對不住兒女了。在這些寶貝當中,有耶和華的“美德”、“能力”和“作為”。在家中述說神向他的選民所作的事,乃是榮耀神,為他作美好的見證。家中若有這樣的談論自然尊主為聖,可以避免忘記神和他一切的恩惠。這樣借著家庭中的崇拜,使兒女建立敬畏神道德上好根基。家庭禮拜就是“立法度”、“設律法”、借著神的“美德”、“能力”和“作為”在子弟心中成就神的旨意。傳給兒女的不僅是“所聽見”的,還有自己所經歷所“知道”的。父母當將自己靈性的經過,在兒女耳中作美好的見證,將他們帶到“仰望神”和“守他的命令”的路上(參申命記六章四至九節,四章九至十節)。父母將兒女帶到主裏面,使他們避免以色列那些“頑梗”、“悖逆”、“居心不正”、“心不誠實”、“轉身退後”、“不遵守神的約”、“不肯照著他的律法行”、“忘記他所行的”、“仍舊得罪他”並“心中試探神”等等不好的現象。

第二段以色列人雖不忠心於神,神卻是信實的(九至卅二節)。神雖然為以色列人行了各樣的奇事,但是他們“仍舊得罪他”(十七節),“仍舊犯罪不信他奇妙的作為”(卅二節),這也是今日世人的大罪。信徒到危急的關頭便向神呼籲,但是在平安無事時,就立刻忘記了神的救恩。第九節所論的以法蓮是指以色列北部的十支派。他們遠離神,所以被棄絕沒有勇氣作戰,被亞述國擄去了。神為以色列人所作最大的事乃是將他們從埃及為奴之地救出來。信徒蒙恩得救是神以大能將他們從魔鬼的手中搶救出來。這件大事是信徒不能忘記的。許多信徒蒙恩的經過迷茫不清,因此他們一直沒有清楚的見證。他們若是認清楚魔鬼是何等的厲害,自己的心是何等的敗壞,世代是何等的彎曲悖謬,自己的罪是何等的重大,就必痛悔認罪,求主開恩。然後得了救恩之樂,就不容易忘記神的厚恩。但還有等信徒像以色列人一樣,雖蒙了救贖,還是忘記神的作為。我們信主的有聖靈在心中幫助我們,就當與以色列人的時代大不相同了,所以我們決不可忘記神的大恩。神為著在曠野行走的以色列人有完善的預備,衣食住行均齊備,他們誠然不應該悖逆試探神。他們求食物乃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他們的罪在乎“隨自己所欲”的求食物,並且“妄論神說,神在曠野豈能擺設筵席麼?”他們的罪是在乎不信神,試探他,惹他的怒氣發作。今天的信徒比當日的以色列人有更多神恩愛的憑據和信心的幫助,所以沒有一個信徒有不信或失敗的緣由。我們有整本聖經,聖靈的幫助,眾信徒的交通,諸聖徒的榜樣,以色列人失敗的歷史,這些都是我們的警戒(哥林多前書十章一至十三節)。這段經文最使我們得安慰的教訓,就是以色列人雖然那樣悖逆神,他還為他們“擊打磐石,使水湧出,成了江河”,“敞開天上的門,降嗎哪像雨給他們吃”,“降肉像雨在他們當中”。神雖然如此愛護他們,以色列人竟“仍舊犯罪,不信他奇妙的作為”。神雖不能不管教他們,他卻不忍把他們完全丟棄。”

第三段      只以口舌歸向神是枉然的(卅三至卅九節)。以色列人在曠野遭遇痛苦,乃是自己不信的結果。他們若是聽從約書亞和迦勒信心的勸告,就早已進應許之地。神向他們所要的就是“回心轉意,切切的尋求神”。但是使他們得著這種態度,必須先嚴厲的管教他們,即擊打他們。這樣,他們諂媚、說謊的罪就變成“切切的尋求神”。

第四段      神既刑罰埃及,也必審判以色列人(四十至六十四節)。他們到了曠野,就忘記了神在埃及所行的奇事,並且還想回埃及去,不但如此,就是進了迦南地以後還是以“偶像觸動他的憤恨”。不追念神的大能,神結果“憎惡以色列人”。這是何等傷心的話!以色列人因他們的罪惡,使榮耀的神不能再忍了,就“離棄示羅的帳幕,就是他在人間所搭的帳棚”。本篇第一段所注意的,就是不可忘記神的恩惠和能力。一定要一代一代的傳說他的作為,這樣就可以避免忘恩負義的罪。神為埃及人將江河變成血,卻為以色列人在曠野中使“水如江河下流”。將埃及人的牲畜交給冰雹,把他們的群畜交給“閃電”,但是向以色列人,他“卻領出自己的民如羊”,有火柱雲柱引導他們的路程。向埃及人,天空降災禍。向以色列人,天空有安慰有護庇。

第五段      神在怒中有憐憫(六十五至七十二節)。雖然神暫時離開他的選民、他不能永久拋棄他們(撒母耳記上四章十一節)。神既是愛,他的愛必催促他再向以色列人顯慈愛。他怎樣選了大衛牧養他的百姓,到了時候大衛的兒子主耶穌還要再來向以色列國顯永遠的大慈愛。

── 包忠傑《詩篇註解》